【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8195606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哲学家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他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了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议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荀况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荀子王制篇提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

2、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答案:点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 到“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人地关系采集渔猎时代人类_、_环境,人类与环境保

3、持着一种原始的_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_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_,环境遭到破坏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现_,人地矛盾迅速_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从环境中获取_和_。(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要排放到环境中。(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2)环境污染产生:人类

4、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_,导致_。表现:_、水污染、_、固体废弃物污染、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片面追求_的发展模式。4环境问题的危害(1)_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2)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成_,成为制约_和危害_的重要因素。5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1)聚落(2)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哪个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什么?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_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_,_持续发展是目的。3原则_原则、持续性原则、_原则。“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

5、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一、崇拜依赖平衡关系不协调科学增强征服自然 不协调激化思考讨论点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二、1.(1)环境空间物质能量(2)废弃物2(1)再生速度水资源矿产资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2)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噪声污染3经济增长4(1)全球性(2)社会公害经济发展人体健康5(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消耗资源发展与人口思考讨论点拨: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排放了占世界绝大多数的污染物,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故应在全球环境问题

6、的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三、1.当代人后代人2生态条件社会3公平性共同性思考讨论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增长,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问题时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低下且发展缓慢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被动地适应环境,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文明时期较大发展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强度和广度增加

7、,开始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人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已出现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工业文明时期极大地提高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现代文明时期迅速提升在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探求人地和谐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重新认识人地关系,提出人地协调的新型伙伴关系【例题1】 中国

8、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思考: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9、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答案:(1)A(2)B(3)B归纳法记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不协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现代文明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

10、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1)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城市交通、工业和人类活动过于集中,造成污染物集中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11、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为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治理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相对较轻;以环境污染为主主要是过度消耗资源引起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成效显著【例题2】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Aa表示资源开发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废弃物排放

12、(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B化工厂水污染C火电厂大气污染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思考:第(1)题,由图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开发资源,b、c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d表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答案:(1)C(2)A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说来,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

13、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由于对自然

14、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知识点三 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1)公平性原则: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2)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