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19495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所以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分封

2、制虽然已经走向瓦解,但还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信息是“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只要是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的宗法制进行迁移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

3、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A. 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 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 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 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士族可安流平进,不屑竭尽全力,士族极端腐朽,势力逐渐衰落,不得不重用寒人,即庶族

4、地主,故D正确;材料表明重用庶族地主,并非表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排除A、C;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容易错选C,注意关键信息“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的准确解读,不得不用寒人并不能说明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4.唐代宗大历二年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A.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 唐朝城市经济的发展D.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

5、【详解】由唐代宗时期的“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到唐德宗时期的“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说明唐朝时期城市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破坏坊市门墙的行为较为普遍,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策略,不再像原来的那么严苛,故选C。唐德宗时期对门墙破坏行为的惩罚尽管有所放松,但结果仍是要雇工匠进行修补,这说明这时坊市制度还未遭到破坏,排除A;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而坊市门墙是统治阶层为限制商业的发展设立的,其不属于市政工程的范畴,排除B;材料未提及社会其他矛盾,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5.明代设吏

6、、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隔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

7、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6.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8、。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A. 批判

9、理学空疏学风B. 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C. 挑战孔孟正统权威D. 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可知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强调“童心”“真心”,故C正确;材料是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不是明末理学空疏学风,故A错误;李贽与陆王心学思想不一致,故B错误;李贽并非明朝将亡时期的人物,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李贽思想,注重对文言文的理解。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说明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其思想挑战了孔孟正统的权威。8.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

10、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 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 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是解题的关键。9.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

11、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点睛:由于朱熹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伪学”,所以朱熹多在

12、在民间书院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可见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并不对立。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 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 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

13、,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11.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 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答案】

1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1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 甲午战争刺激

15、列强瓜分中国B.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13.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