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193977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教学大纲Qi模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普通动物学英文名称 : General Zooly课程编号 : 102A002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开课学期:第 3 学期学时: 56学分: 3.5先修课程: 植物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开课院(系、部、室):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结构、系统分类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本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层面介绍动物的基本结构;在个体水平上讲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在群体水平上,讲述动物的类群以及系统发育。同时,涉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

2、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体的结构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掌握或了解动物进化的知识。通过与本课程相配合的实验,使学生得到与动物学有关的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并验证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讲授、实验、自学和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科学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及难点绪论(2 学时)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一、生物多样性概念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

3、法规2、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3、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4、生物多样性的移地保护1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现状2、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3、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一、动物学的概念二、动物学的分支三、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及意义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史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一、动物学的发展史二、究动物学的方法第五节动物学的分类一、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二、分类的等级三、物种的概念四、动物的命名五、现行动物的分类本章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动物学的发展史、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4、;掌握动物学的定义、性质, 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分类等级, 有关物种、 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物种命名方法;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动物的分类方法、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和物种的命名方法是重点,难点物种的概念。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2 学时)第一节细胞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二、细胞的基本结构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动、植物细胞的区别3、细胞的机能4、细胞周期第二节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2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第三节器官、系统的概念一、器官二、系统本章要求了解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掌握细胞周期及其意义;掌握动物体组织

5、的概念、种类及器官、 系统的概念。重点是动物体组织的概念、种类;难点是器官、 系统的概念。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3 学时)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单细胞二、个体微小三、分布广四、环境条件不好时形成包囊五、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器官六、营养方式多样化七、生殖方式多样化八、协调与应激性九、栖息地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一、鞭毛纲1、代表动物 绿眼虫2、鞭毛纲的主要特征3、鞭毛纲的重要类群3.1、鞭亚纲3.2、鞭亚纲二、肉足纲1、表动物 大变形虫2、肉足纲的主要特征3、肉足纲的重要类群33.1、根足亚纲3.2、辅足亚纲三、孢子纲1、代表动物 疟原虫 2、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3、孢子纲的重要类群四、

6、纤毛纲1、代表动物 草履虫2、纤毛纲的主要特征3、纤毛纲的重要类群五、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保护2、人类疾病3、农、林、牧、鱼业生产方面4、科学研究方面5、石油勘察方面本章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原生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点、难点: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殖;疟原虫的生活史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2 学时)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生物学方面二、形态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第二节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律一、 受精与受精卵二、 卵裂三、 囊胚四、 原肠胚五、 中胚层的形成1、 端细胞法

7、2、肠体腔法六、 组织器官的分化七、 生物分化率第三节生物发生律一、 群体学说二、 合胞体学说三、 共生学说4本章要求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和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理解生物发生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点、难点: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几个阶段的形成方式。第四章多孔动物门( 2 学时)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 水中固着生活,体形多不规则二、 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三、 具有水沟系、四、 胚胎发育具逆转现象,为侧生动物第二节代表种类和主要类群一、钙质海绵纲二、六放海绵纲三、寻常海绵纲第三节多孔动物的经济意义本章要求 了解多孔动物门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了

8、解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了握多孔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第五章腔肠动物门(2 学时)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 辐射对称二、 体壁结构三、 原始消化腔四、 原始神经系统五、 生殖与世代交替第二节代表动物 水螅一、 形态结构二、 生理(运动、捕食、呼吸、排泄)三、 生殖(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及生活习性第三节腔肠动物的分纲一、水螅纲51、特征2、常见种类二、钵水母纲1、特征2、常见种类三、珊瑚纲1、特征2、常见种类3、珊瑚岛的形成第四节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方面二、有害方面本章要求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 理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9、重点、难点是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4 学时)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 两侧对称二、 三胚层三、 皮肤肌肉囊四、 原肾管排泄五、 不完全消化系统六、 梯形神经系统七、 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一、涡虫纲1、 代表动物 三角真涡虫1.1 涡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1.2 营养1.3 生殖1.4 生殖环境、2、 涡虫纲自由生活的结构特征二、吸虫纲61、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结构2、生殖特点及生活史3、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4、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布氏姜片吸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绦虫纲1、代表动物 猪带绦虫的形态

10、结构、生活史及生殖特点2、绦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3、重要种类第三节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本章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性的寄生扁形动物的染病方式、症状以及防治途径;掌握代表动物的生活史和传染病防治途径。重点是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难点是对于动物体的结构与环境一致性的理解,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第七章原腔动物门( 3 学时)第一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原体腔二、完全消化系统第二节线虫动物门一、代表动物 人蛔虫1、 外部形态2、内部结构3、生活史4、危害 5、防治原则二、其它线虫1、 蛲虫1.1、 蛲虫的形态结

11、构1.2、蛲虫的生活史1.3、蛲虫的危害及防治2、 钩虫2.1 钩虫的形态结构2.2钩虫的生活史2.3 钩虫的危害及防治3、丝虫3.1 丝虫的形态结构3.2丝虫的生活史3.3 丝虫的危害及防治第三节其它原腔动物门一、轮虫动物门7二、棘头动物门三、线形动物门第四节、原腔动物的经济意义本章要求掌握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寄生线虫的特点、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了解其它原腔动物门的特点。重点是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2 学时)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同律分节二、真体腔三、后肾排泄管四、

12、链状神经系统五、闭管式循环系统第二节代表动物 环毛蚓一、生活环境与外形二、内部结构三、生殖与发育第三节环节动物门分类一、多毛纲1、特征2、常见种类二、寡毛纲1、特征2、常见种类三、蛭纲1、特征2、常见种类第四节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本章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毛蚓的特征、生殖与发育。了解环节动物门分类。重点是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毛蚓的形态结构。难点是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及意义。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3 学时)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8一、体制:两侧对称二、身体划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贝壳三、消化系统四、呼吸系统五、体腔与循环系统六、排泄系统七、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八、生殖和发育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一、单板纲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二、无板纲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三、腹足纲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四、瓣鳃纲1、主要特征2、代表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