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193179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提交人:lionudas文章所有中华文史网日期2007-08-27阅读次数415张京华诸子学与史学本各有其不同原则,二者区别显著。刘知?说:“盖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1(史通惑经)章学诚说:“诸子百 家之患起于思而不学,世儒之患起于学而不思。”2(文史通义原学下)刘知?又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 义大矣哉。”1(史通叙事)说明诸子学是主于思想、议论、博学多闻,史学是主于叙事直书。司马迁所著史记在四部中属史部,居二十四史之首,赵翼称之为“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3(廿二史?记卷一各史 例目异同)东汉

2、时尚未有四部之分,汉书艺文志列史记于六艺春秋家之后,春秋为鲁史,仍是史书。史学的含义,即如班固所说,首在 实录。“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4(汉 书司马迁传赞)对此,刘勰也曾有所讨论,说:“开?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 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书事,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5(文心雕龙史传)所说“载 籍”、“载笔”、“主文”,其核心在于记言记事,真实可信。春秋左传宣二年记述晋太史董狐之事:“太史书曰:赵

3、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孔子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实录”、“良史”二语,最足以说明史学的基本原则。史记向以“文章”4(汉书公孙弘传赞)著称,文笔“疏荡”、“有奇气”,6(王安石集栾城集上枢密韩太尉书)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7 (P59)但将其归为史书一类,应无异议。章炳麟说:“史记为诸史之宗,文章虽美,而用在实录,勿以文人之见求之。”8(?汉三言?汉雅言?记)然而,史记其实也是一部子书,其所为作,上受命于其父司马谈,下传继于外孙杨恽;其最初的书名为太史公或太史公书,章学诚说:“太史百三十篇,自名一子”,2(文史通义释通)“太史公”犹言“司马子”。而司马迁的著述意图,更

4、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如刘知?所说:“昔丘明之修传也,以避时难;子长之立记也,藏于名山;班固之成书也,出自家庭;陈寿之为志也,创于私室。然则古来贤俊,立言垂后,何必身居廨宇,迹参僚属,而后成其事乎?是以深识之士,知其若斯,退居清静,杜门不出,成其一家,独断而已。”1(史通辨职)子学的含义,依照刘勰所说:“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5(文心雕龙诸子)以现存古籍而论,先秦诸子的著作内容极其宽泛,既有系统的学说体系,也有单一方面的技艺,以至于像伊尹以五味,师旷以五音,皆可以言治理。实则子学的基本原则,正在于“入道见志”。先秦士人,只要能“入道见志”,只

5、要有言论载籍,有一人即是有一子。由此而论,司马迁所著史记又完全是一部子书。扬雄评价司马迁,一则称其“实录”,9(法言重黎)一则称其“爱奇”,9(法言君子)扬雄的评语恰好说明了司马迁的二重特点。司马迁是兼 有史家与子家的二重身份,或者说他是以史家的内容体现了子家的性质。一官所守,一技之专,皆可以入道言治,皆可以为子学。伊尹之子学在于“五味”, 师旷之子学在于“五音”,司马迁之子学则在于其“良史”。以伯夷列传为例。伯夷列传于七十列传位居第一,葛洪称其作传意图为:“迁发愤作史记,其以本于居列传之首,以其善而无报也。”10(西 京杂记卷四)伯夷列传的传主是伯夷和叔齐二人,但史迹只有一事,今排版多作一段

6、。全篇共计788字,自“其传曰”以下为史迹“正文”,仅218字。“正文”前后全为议论,计570字,超出“正文”一倍以上。全篇引用孔子之语四处,谣谚四处,贾谊之语一处,议论辗转反复,而终之以疑问。后世“正史”之中,此类传记文章实为绝无仅有之作,以至刘知?从史学体例一方面对他提出批评,说:“司马迁始限以篇终,各书一论,必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 史论之烦,实萌于此。岂知史书之大体,裁削之指归者哉?”1(史通论赞)但是也有与刘知?相反的批评,如文中子王通就说:“史之失,自迁、 固始也,记繁而志寡。”11(中说天地)则是认为司马迁于议论方面尚且不足。实则伯夷列传自子家角度审视则甚为正常,自史家角度审视则

7、 确有不宜。先贤钱基博有论:“昔太史公宏识孤怀,意(即“入道见志”之志)有所郁结不得通,录秦汉,略迹三代,上纪轩辕,曰以成一家之言,而人当作史记读。 心知其意而无其人,故曰藏之名山。余亦有别识心裁,寄意是书,略人之所详,扬人之所抑,以自明一家之学,而人或作方志读。心知其意之期来者, 亦只俟之其人。太史公原始察终,以史之体为诸子,吾则欲取精用宏,通子之意于传记。”(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1985年版,余论, P104。)钱穆论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亦谓“太史公书于上古三代人物,仅传伯夷、叔齐。于春秋,仅举管仲、晏婴。此非史公之疏,亦非史公之奇,乃史公之自有其成为一家之言之所在。”(钱穆张晓峰中华五

8、千年史序,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P1049。)今人研治先秦汉代思想史,史记为必备文献。史记七十列传的前二十五篇先秦人物列传中,今人多视为思想家,特别是有著作流传的,管子、 晏子列在第二,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在第三,司马穰苴列在第四,孙武、吴起列在第五,孔子弟子列在第七,商鞅列在第八,苏秦列在第九, 张仪列在第十,孟子、淳于髡、慎到、驺?、荀子列在第十四,屈原、贾谊列在第二十四,吕不韦列在第二十五,几乎全为思想家。再加孔子列在世家, 先秦诸子所占比重可谓不少,体现出司马迁作为子家与侧重子学的性质。特别是在这些列传中,司马迁多写有史论史评,以发挥此类人物“入道见志”之处。班固讥刺司马迁

9、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4(汉书司马迁传)由史家的原则而论,则司马迁所为确有不宜,但是由子家的原则而言,则只要 符合“入道见志”的标准,自然亦得入史。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与由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汉以后一直是历代文化的主干,而孔子与老子二人在史记中 都得以入传,不能不说是司马迁的一大见识。章炳麟说:“铺观前世史家,以子长为上首,而世人忽其微旨。案其深远要眇,通知政俗学术消息之故,发 言往往中要害。班孟坚所不与知,他亡论矣。”8(?汉三言?汉微言)所说“政俗学术消息”,大抵不离于子学范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自述其撰著史记的动机有二

10、,其一是司马谈的遗命。所说“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之意,即指上古史家“世官世畴”的 职守。史记龟策列传载卜筮之官:“虽父子畴官,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章学诚说:“至于史事,则古人以业世其家,学者就其家以传 业。”2(文史通义史注)既是“世官世畴”,则其各代传人个人的观念以至生命势必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以其所执掌的此一种特殊文化与技艺,而世 代承袭此一世官。能够继承其特殊文化与技艺的,称为“不失其守”,不能继承其特殊文化与技艺的,称为“失其守”,此可谓上古“世官世畴”状态下的一种 生存原则。由上古史学传统而言,鲜有如司马迁这样“先黄老而后六经”的。班固承其父班彪之业,犹有上古“世官

11、世畴”的遗风,他对司马迁提出批评,是 很可以理解的。其二在于效法孔子。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仲尼厄而作春秋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在太史公自序 中又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前者所述为孔子编定春秋的心理动机,后者所述为孔子借助行事”的史学,来表达 其子学的“是非空言”。由此可以看出在现实关怀一面,司马迁是得孔子真传,与孔子一样充分体现出先秦子家特色的。傅斯年史记研究讲义论史记之卓越,列举三条,第一条为“整齐殊国纪年”,第二条为“作为八书”,第三条为“疑疑亦信”,称赞其文献不足,多见 阙疑。12在史料的整理方面,司马迁的态度实际上是比较

12、保守的,或者说他主要是依循了史家“良史”、“实录”的传统。如对黄帝史迹的分析,认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13(史记五帝本纪)因之恪守儒家五帝德、帝 系姓一种文本,只写出五帝本纪,而没有三皇本纪,以至到唐代司马贞要补作三皇本纪。又如称山海经:“故言九州山川,尚书 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13(史记大宛列传)以至影响后世对于山海经这部书的价值多存疑惑。“信信 疑疑”是在古代很早就已讨论过的有关问题,荀子有“缘天官”之说,14(荀子正名)意谓只相信自己的感官所能感觉得到的事物。我们在对史记 抱持遗憾的同时,另一

13、方面却又不能不对司马迁恪守史家原则的做法给予理解。司马迁的这一做法,也体现在他对于先秦诸子所作的列传中,从而使得这部分列传同时兼有了子家与史家的二重身份。以老庄列传为例,司马迁总括老 子的学说大旨,是“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又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于老子的思想旨趣,学界纷纭由 来已久,但是司马迁的这二句概括则为千古不易之论。如果从史家的一面看待司马迁,则不能不承认他对于诸子之学的领悟也已具有很高的水准。李长 之先生曾说:司马迁“有着对于老学之极中肯的理解”,15 (P188)是十分正确的。关于庄子的学术归属问题也是这样。庄子属于战国时期“其学无所不窥”

14、13(史记老子列传庄子附传)的一类学者,庄子天下篇实际上是庄子 自述其学术经历,所提到的共有六家,而司马迁称其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以明老子之术”。东汉以后“老庄”并称,足证司马迁所说亦为不易之论。另一方面,司马迁对于老庄这二位大思想家的记述,总是力求由史实一面着手,由此而不能认可其作为哲学思想的独立价值。其中记述老子的史迹,只 有孔子适周见老子一事,与今传孔子家语观周所述大致相同,可能均出于儒家一系。而庄子作为一位避世的隐者,其史迹本无可寻。司马迁在庄子 附传中只记述了楚威王厚币迎庄子一事,这件事在庄子的诸多重要思想学说中所具有的意义实不足道,但是在记述庄子生平事迹方面,则几乎为绝无仅 有的资

15、料,所以司马迁便加以引述,其细致与无奈可以想见。刘向称列子:“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16(别录列子书录)然而由此而来,在阐明庄子思想一方面,司马迁亦不免多所忽略。傅斯年即由此批评司马迁说:“太史公以庄释老,遂取庄书中不甚要各篇,当时儒道相 绌之词,特标举之,甚不知庄生自有其旨。”17在记述庄子篇目时,司马迁的态度也是一样,出于强调庄子寓言性质的目的,而仅将其渔父 盗跖、?箧、畏累虚、亢桑子(庚桑楚)五篇篇名列出,其他数十篇则一律忽略,由此而引发出千古争论。至于他说庄子“王公大 人不能器之”,与批评孟子“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是以所如者不合”一样,也是专由现实政治一面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