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和折叠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开和折叠的教学设计和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展开与折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展开与折叠科目:数学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王树华单位:安徽、亳州、蒙城马集小学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兀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
2、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对应和分类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展开,什么是折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方面热情极高,但是缺少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应加强
3、策略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感悟。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因为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探索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因此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将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小组间合作的基础上,以做游戏的方式达成目标)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 .(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2 .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设计
4、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1 .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 .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沿棱剪开,不能剪散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
5、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悟: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自主
6、探究活动之二1 .(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1) 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V,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X。(2)反馈、辨析。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
7、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2 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2)小组交流。(3)反馈、辨析。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学生无疑义的
8、,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提升思维,深层探究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2出示下图: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设计意图: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
9、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设计意图: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科的价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1.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相1六个面生回顾: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同2 12条棱不同点点3 8个顶点图形与长方体、正方 体的联系。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二新授1 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 沿着棱剪开图。2说一说:正方体展开图是怎
10、样的?3 ,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4 .比一比。相同点:有六个面。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5 .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三.练一练。引导学生:看展开图。在操作中进行 验证。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 展开图。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 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 相同?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 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 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思考:与1、2、3号面相对 的的是几号面?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 中的图试一试。途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折
11、一折,试一试。通过折叠正方 体、长方体的展开 图,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七、教学评价设计(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存在差异,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加以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掌握新知,对于思维水平较图、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如果在没有操作的基础上,只通过想象直接判断,由蛤丁日if和骷铀。例出n牛相信翦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提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达到剪出来的展开图和想象中的一样;又如“根据平面图形判断能否围成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这个练习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学
12、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呈现出来的思维结果会出现不同层次:有些学生是在想象和操作的基础上,才能说出不能围成立体图形的理由,能围成的在展开图中标出对应的是立体图形中的哪个面;有些学生只在必要时借助学具;还有些学生不借助学具的操作直接就能判断出来。因此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进步。八、板书设计: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探究式教学即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课件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观察、想象它们各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再出示三棱柱的展开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再让学生动手折叠“小房子”、“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接着展开房子,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天窗和门,再通过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意识。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议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取不同的经验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