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185831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4.2大学之道 一、语言基础落实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良曰:“长于臣。”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

2、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 (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

3、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 6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答: (2)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 7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4、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 二、文言文精读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

5、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

6、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噍以杀:噍(jio),急促。杀(shi),衰微。啴(chn):宽舒。食(s)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

7、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

8、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的现象。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译文: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 12文中是

9、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答: 三、古诗歌加餐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鹖(h)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10、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到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4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舟过荻塘 沈与求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岁事到金穰。 注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熏风: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悬知:料知,推想而知。金穰:指丰收之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B首句“野航春入荻芽塘”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交代事情发端的同时又生动地描摹眼前景物。一个“芽”字将满塘春色移到读者眼前,笔墨简淡却意境鲜明。 C“河回遽失青山曲”一句别有情趣,“河回”本因“山曲”造成,这里却说是“河回”才使山骤然失去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