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18017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璧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灵璧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一总论1、项目名称:灵璧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包括救灾物资储备库和重点项目装备项目。2、建设地点:原救灾储备仓库原址改扩建,重点枢纽乡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站点)3、建设内容:建设县级救灾储备仓库一座,建设乡镇救灾储备库两座,配备重点救灾装备(生命探测仪器、应急通信装备、应急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紧急救援直升机、应急救援专业机械设备等技术装备建设)4、建设规模:建设1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省级2个县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

2、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项目提出背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灾害的客观需求,我县地质构造复杂,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涌现,高速公(铁)路、长输管线、城市管网等生命线工程日趋密集、复杂。由于 我县城区及主要城镇处于郯庐地震带,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都面临强地震威胁,一旦遭遇强烈地震,不仅危及工程本身的安全,且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和难以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县提前在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在民政部提出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时,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地震安全需求,建设服务于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救灾物资储备库和重点项目装备是非常必要的。二、国内发展现状和现有基础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已实行,但在2000年以前,地震应急工作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应急工作完成后相应的各种队伍、组织均回归原建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地震应急特点的指挥-救援体系和常备机构与专业队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将建立地震应急体系和管理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2001

4、年中国地震紧急救援队成立后,我国开始从组织体系上建设常备性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经过近10年的建设,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2)初步建立了“平震结合”的地震应急指挥组织结构;(3)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初步展开;(4)推进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5)组建了精干高效、准军事化的地震现场队伍;(6)组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并将建设培训基地;(7)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8)开展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试点建设;(9)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可对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类自然灾害开展物资救助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 我

5、县初步建立了地震信息传输处理系统,组建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灾情速报网、宏观信息网;初步建立了市、县(区、市)两级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初步建立了涵盖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大型公共场所的地震预案体系;共享省地震灾害救援队应急救援资源,组建了社区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初步建立了培训体系。但 我县仍面临社会救援能力不强的问题,缺乏紧急救援培训设施,救援队伍亟待充实和专业化,救援反应能力还需加强,救援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三、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果总体目标:通过10年的建设到2020年,将逐步建立健全 我县地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协调运行体制;建立和完善地震灾情监控系统、市-县

6、-现场三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市-县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系统;完善各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的地震志愿者队伍。具体目标:应急与救援能力可达到全市区域100%;破坏性地震参数确定后当即开始运作,20-30分钟指挥系统全面运转,1小时内本地救援力量到达,2小时外地首批救援力量到达;在全市13个区(县、市)建立120支志愿者队伍,社区建立自救互救组织比例达80%;组建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基础上,志愿者队伍达到每百万人口拥有100名;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法制化建设,力争使全市地震应急社会单位100%制订预案,地震应急救援系统组织演练的比例达到90%以上;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的

7、生活救助,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市民人均面积1平方米;逐步使 我县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四、主要建设内容1、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指挥部和救灾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根据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有关地震应急工作要求以及 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预案职责的划分,结合 我县地震工作的实际,建设沈阳市市级地震应急指挥部。该指挥部由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全市地震监测数据采集中心、地震信息分析处理、地震应急指挥、地震灾害综合管理等多功能组成。2、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灾情监控速报系统和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1)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建设:综合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市、区(县、市)一体化

8、、可视化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升级完善 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实现震情、灾情、应急指挥决策的快速响应,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震后趋势判定快速反馈,使政府抗震救灾能够做到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2)地震灾情监控系统建设:建立1:5万精度的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立县(区、市)、乡镇两级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建设为地震应急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的地震应急保障服务系统;(3)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中国地震局有关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标准,完善 我县数据库建设,为震害预测、地震评估、应急指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3、地震预警信息节点建设为共享省地震预警信息, 我县设置地震预警信息节

9、点和强震动观测台网管理系统,建设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地震预警信息节点主要是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地震信息服务。4、地震救援体系建设以辽宁省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为依托,以煤气、电业、自来火和化工企业系统专业救援队为补充,以社区、村屯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为后备力量,组建 我县地震救援体系。建立智能化地震紧急救援队伍统一协调管理系统,完善救援行动预案,定期开展专业演练。应急救援体系覆盖全市90%以上地区,震后15-30分钟运作,30-40分钟指挥系统全面运转,1小时本地救援力量到达,2-3小时外地首批救援力量到达。(1)建立沈阳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以省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为基础,建立沈阳市地震灾害应急

10、救援队,实现救援力量资源共享。(2)组建地震专业救援队:以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专业抢修队伍和大中型企业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按照“一队多用,平震结合”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地震专业救援队,针对地震灾害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3)完善社区、村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城市社区、乡镇村屯在抗震救灾行动中就近、及时的作用,完善社区、村屯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市13区(县、市)建立120支志愿者队伍,开展自救互救,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全社会紧急救援网络。实现志愿者数量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00名,社区建立自救互救组织比例达80%的目标要求。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

11、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按照省政府(辽政发20051号)和市政府(20057号)要求,及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生设施配置标准指导意见,编制 我县紧急疏散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避难场所建设内容,按照科学、规范、平震结合、多灾种综合防御的要求设置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地震应急预案,对公众进行使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宣传教育。(2)地震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以民政部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为基础,选择大型商场开辟地震救灾物资储备站,建立 我县地震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救灾物资覆盖全市90%以上,增加储备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要

12、求,确保震区在24小时以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五、可行性分析1、公共政策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199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7年12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颁布和实行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印度洋地震海啸和日本新澙地震之后,各级政府对灾害预警和地震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实际需求与政府的支持是本项目实施的可靠保障。2、基础研究积累中国地震局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与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相关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不同区

13、域尺度的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国家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技术研究”、“能源供应系统地震安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地震预警系统预研究”、“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预警与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研究”、“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预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等,通过这些项目,使中国地震局在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强震动观测数据处理、震害快速评估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实用化技术成果,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3、现有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十分关注和跟踪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的系统建设和技术进展,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和基础。强震动(地震)观测、仪器研制、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技

14、术日趋成熟,震害快速评估、应急决策、自动处置装置等研究卓有成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网已基本覆盖全国。我国自60年代就开始强震动观测,目前已布设了2400余个强震台站和水工结构、桥梁、港口、核电站等数十个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台阵。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均建设有列车自动处置系统如自动防护系统ATP、自动监控系统ATS、自动控制系统ATC、自动行车系统ATO等,一些城市的燃气供应系统、供水系统等也建立了SCADA(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这些系统为地震紧急处置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4、技术可行性目前,我国已拥有较强的仪器研制与生产、台网(阵)设计与建设、数据通讯与传输、强震数据处

15、理与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在强震动数据处理分析、震害快速评估、地震应急决策等软件系统研制方面有一定基础;开展了基于IPv6的地震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基于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技术的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设了地震预警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有可借鉴的建设经验和技术。因此,根据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的需要,升级改造现有强震动台网和建设地震紧急处置基础平台与示范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六、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灾害损失,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减轻这些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破坏程

16、度,可以大大减小直接经济损失;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也可以缩短震后恢复时间,使这些设施能够尽快发挥原有的功效,使依赖这些设施的企业和民众尽快地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将极大地减小间接经济损失,其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2、在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命线工程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历史地震表明,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灾害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本项目的实施,将使 我县地震预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有效增强建立地震紧急处置系统的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对社会稳定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七、计划实施起止年限与经费估算本项目计划实施起止年限:2006年2010年。本项目总经费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