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178267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15期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生为本的英国课堂教学 徐珣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素质教育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教师对课堂不管不问,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怎样在教师的合理组织、调控下创设一个学生乐学善学、充分发挥自主性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2010年10月至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七期赴英海培班,观摩了英国某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其中,英国课堂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一、 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会真正给学生一定长度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再进行提问或自由发言。在国内,往往教师们为了体现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学

2、生有很多发言机会,经常是刚提出问题就点学生来回答。学生都还没有思考,怎能回答?就算能够马上应答两句,也是思考得较为片面或肤浅的。英国课堂上,小组讨论是最多的学习形式。在我所到的课堂,教师们往往将课堂的一大半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小组讨论不是走过场,不是刻意地赋予课堂“学生热烈参与”的特点,教师也不是做做样子地在小组间踱步,而是真正地花时间,蹲下来,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聆听学生的发言,给出自己的建议。教师们也不会采取倒计时的做法,在这点上,随意性比我们国内的课堂大。在国内,教师会给出限定的时间,时间一到,就对一切正在进行的小组活动喊停。但英国课堂上,假如小组活动由于开展得很热烈或者

3、很慢,教师会耐心地等待学生们将活动进行完。英国人是非常守时的,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时间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决定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英国课堂实实在在地将思考、讨论、总结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从小组活动的有序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之前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对小组任务的布置和小组活动的安排都有非常周密的计划,所以我们要明白,小组讨论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需要更用心的筹划,更明确的活动目的与宗旨。我们听了一节Year 11的数学课。应该说国内的数学教学绝对是大大领先于英国的。你看Year 11,相当于高二了,还在学习平面几何的一些简单原理,比如直角三角形的角度数与边长的关系。但其优势在于,

4、所有规律都是学生自己去总结的,教师只是安排学生进行一项活动,然后静候学生的发现。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不会给任何提示,非常从容地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二、 允许学生持不同观点当学生提出一些观点时,不管是否正确或sensible,教师都会很巧妙地给予鼓励性的语言,或者幽他一默,课堂气氛很好,从来没有对学生积极性有任何挫败性的言辞。我们在一节历史课上,充分感受到学生言论的自由。那节历史课的内容是关于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一开始,教师跟学生一起复习了关于亨利八世的所有背景知识,然后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和看书,还得到了哪些关于亨利八世的情况。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其中不乏有些学生所讲的是非常鸡毛蒜皮的

5、小事,或者说,是亨利八世的野史。讲的同学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听的同学则捧腹大笑,而教师也报以鼓励的眼神和表情,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再后来,教师要求学生们挑选他们对亨利八世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小型海报设计。我仔细观察了每个学生的海报,发现有个别学生对亨利八世的几个老婆和婚姻状况感兴趣,而且该学生还表达了他羡慕亨利八世能有那么多老婆的心情。我饶有兴趣地看他认真地制作海报,但同时心想,教师是否会因此对该学生进行引导。而结果是,教师对每一份海报都进行大力的表扬,每一份海报似乎都充满了优点,当评价到这张关于亨利八世老婆的海报时,教师笑得很开心,称赞海报做得好,内容特别,观点鲜明。无论是什么课,对于教师的提

6、问,学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教师不要求学生能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英国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那种一听就能答上来的,通常没有非常明显、客观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进行主观地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见解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有真知灼见,听起来有说服力。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问学生“3,9,12,20哪个数字与众不同?”,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却非常热烈,见仁见智。这样的课堂真正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成了学习的主体。三、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国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每节课,教师都会把教学目标和要求写在白板上,

7、让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三年级的一节文学课,教师的要求是: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books we have read. 教师先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就一起读过的书提出十个问题并写出来,要求学生能注明问题是针对哪一页问的,并且要求十个问题当中,要有八个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两个比较难的问题;然后与其他读过相同书的小组交换问题,并两人小组讨论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最后再交换批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她只参与讨论。当然,最后教师会把所有学生做过的练习都收上来,以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一节英语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在英国的英语课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国

8、内的语文课了,不是教语言、语法,而是更多地运用语言。比如今天我们听到的课就是诗歌欣赏。很长很长的一首诗,the Lady of Sharlott。授课教师在黑板上,清楚地指示学生在诗歌欣赏课上所需要完成的小组任务。第一,是标示出该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可以设定某个标识符号来表示;第二,由于欣赏的往往是十四行诗这种很经典的古诗歌,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后用现代语言进行仿写;第三,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为诗歌配上若干插图、背景,自己动手画;第四,将诗歌中你认为有难度的单词挑出来,列表,并进行相应的查字典、释义;第五,选择诗歌中出现过的一些单词,制作字谜;第六,将诗歌打印稿标好写作技巧后,附上仿

9、写的新诗、插图、单词表、字谜,制作成一本小册子,并为该小册子制作封面。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在自己所属的小组内积极发言,热烈参与。我们欣赏了好几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很用心,很有创意。四、 充分发挥个性,鼓励生生合作英国课堂非常支持学生的个性发挥,同时又注重鼓励学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我们在中学听了一节名为SAS的课,这名称是Skills andActions Service的简称。这门课程旨在教给学生一些技能,同时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我们所听的这节课特别能体现学生的创意。这节课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器具,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和节奏,创造出各种音乐,当然,我所讲的这种音乐是没有音高的,主要是节奏。首先,在

10、热身环节,老师让学生围成一圈,每人一张椅子,坐好。玩了一个反应游戏。有三个环节,首先是一学生喊自己名字,同时用手指向另一个学生,被指到的学生马上喊出自己的名字,再指另一人,如此类推;第二个环节,一学生走向另一学生,该学生马上起立,走向第三位学生,依此类推;第三个环节,一学生将篮球扔给另一学生,接到球的学生继续任意抛球给其他同学。游戏过程不可以发出其他声响,必须集中精神。在三个环节都玩了一遍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同时进行三个环节。这样的难度就大大提高了,你即要及时喊出自己的名字,还要一边走向另一同学,同时还得注意接住篮球。学生们乐此不疲,很专注,我们在一边也看得张大了嘴巴。接着,热身环节完毕,进入课

11、程的正式内容制作音乐。学生们被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大约六人。老师提供四种物品:塑料棒、扫把、塑料桶和篮球。每个小组分到一种物品,每人手上拿一件。学生们尝试着用该物品制造出各种声响,并运用某个节奏。每位学生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和组内的另一位同学搭档。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安排好谁首先开始,接着到谁,什么时候独奏,什么时候合奏,最后由组长一声号令,全部停止。每个小组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创意时间开始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准备着。有些用扫把跺地,有些用手掌拍桶底,有些在高抛篮球的同时有节奏地拍掌,有些用塑料棒对击。但不管多么嘈杂,学生们很注意倾听彼此的节奏,把握好自己加入的节点,并遵从组长的统一号令。准备时

12、间到,我们非常惊喜地欣赏到独特的“敲击乐”。有个塑料桶小组的成员,非常有创意地将桶扣在头上,然后在桶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让整个塑料桶的演奏显得非常有印第安土著部落的感觉,太让人惊叹了。在各个小组演奏了一遍之后,教师又让小组之间互换道具,重新创作,重新展示。最后,还要求学生在演奏的基础上,将比较成熟的演奏方案写下来,比如哪位同学演奏多少个拍子,演奏次序如何,节奏怎样。总之,整一节课,学生们很忙,很享受,老师很关注,随时掌控,我们听课的很陶醉。 每个国家的教育因国情不同而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缺陷,英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精神方面相当成功。其中,英国对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理念的坚持是正确而且功不可没的。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可以在借鉴英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摸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课堂教学的路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