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173803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10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对山岳的崇拜。人类社会早期崇拜山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山岳高大雄伟、山路险阻,又有奇禽异兽栖息,具有人难以接近的神秘性。这样的山峰,常会被古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二是由山峰奇特的形状和山中特殊的物产等自然条件引发人们对山岳的联想,幻想山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

2、中的奇珍异宝。总体而言,是山岳本身奇特的自然条件吸引着古人对山岳产生崇拜,进而祭祀山岳。 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由于山岳是古代中国人得到生活资料的地方,人们便认为山岳能产出万物,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每当发生洪水、旱灾、疠疫的时候,人们认为那些灾祸是山川之神在作祟,使到山川之神那里去祷告、祈求。这样,古代中国人便把山岳视为有神秘“灵能”的东西,即所谓“神”了。 中国人谈及山岳风光,必称“三山五岳”,“三山”乃是上古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则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除引人入胜的优美自然风光,五岳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古

3、代中国,五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帝王举行受命于天、拥有天下象征的封禅圣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使得五岳成为中国人膜拜的圣山。五岳信仰来源手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据礼记王制记载,上古舜帝时天子已经对五岳进行祭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情况,这极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之后天子祭祀山神情况创造出来的传说,不可信以为真,但表明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五岳原本只是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的几座著名山岳,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据考古资料显示,殷人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境内山川祭祀进行了一番整理,将五岳等众多山岳一并作为“名山川”纳入官方祭祀行列

4、,此举标志着五岳由区域性名山转变为全国性名山。西汉宣帝神爵元年诏曰:“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至此,五岳从众多名山川中脱颖而出,以山岳代表的身份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南岳并非今日的衡山,而是霍山(即安徽天柱山),北岳并非今日的恒山,而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 中国古代帝王相信五岳不仅仅是五座名山,还与国家政权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满怀虔诚对五岳进行祭祀,目的是祈求江山社稷万年永固。1下列关于古人崇拜祭祀山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大险峻、禽兽栖息的山峰,神秘莫测,常会被人看作神灵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

5、上天的通路。 B山峰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把山岳想象成神灵的化身,或者是有某种神灵在守护、管理着山中的珍宝。 C古人视山岳为“神”,认为它具有“灵能”,庇佑保护了人类不受洪水、旱灾、疠疫等灾祸的侵害。 D人们认为山岳能出产万物,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各种生活资料,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灵性。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岳崇拜代表。B五岳信仰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山岳信仰,上古舜帝时天子对五岳进行祭祀的事实,证明我国对五岳的尊崇由来已久。 C殷人卜辞中出现了华山、嵩山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6、将五岳纳入官方祭祀行列,才使五岳成为全国性名山。D五岳是众多名山大川中的五座最著名山岳,是国家疆域的象征,是中国人膜拜的圣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人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依赖于山岳,面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又心存恐惧。 B古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山岳各种神异的特点,并且融入了情感因素,对山岳的崇拜与祭祀,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愿望。C五岳享受国家高规格的祭祀待遇,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五岳与国家政权的兴衰紧密联系,能使自己的统治万年永固。 D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历史上都不固定,比如汉宣帝时,南岳是安徽霍山而非衡山,

7、北岳是河北曲阳的大茅山而非恒山。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酋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

8、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太宗践阼,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靖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顷之,吐谷浑寇边。帝谓侍臣曰:靖能复起为帅乎?靖往见房玄龄,曰:吾虽老,尚堪一行。帝喜,以为西

9、海道行军大总管。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诸将议,春草未芽,马弱不可战。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大战数十,多所杀获,残其国,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靖更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陪葬昭陵,谥日景武。(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突厥部种离畔 畔:通“叛”,反叛B. 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10、澡:雪洗C. 犹力于进 力:尽力D. 军次伏俟城 次:行列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靖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要当以功名取富贵 分道招慰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 独靖以完军归蹀血虏庭,遂取定襄 以沈厚称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靖通晓书史,治军有方。平定萧铣后,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岭南平定,他率兵南巡,宣扬天子的恩德,远近百姓欢悦臣服。B.李靖长于谋略,骁勇善战。独帅三千劲骑奇袭突厥,使颉利可汗以为举国来犯。李靖施反间计,破定襄,颉利可汗逃入碛口。C.李靖敏行讷言,颇知进退。皇帝派他巡察风俗,他因脚生病恳求退休。皇帝赞誉他识大体,

11、为了成就一代美谈,没有答应他。D.李靖心系国家,壮心不已。吐谷浑侵扰边境,他老年复出,率军西征,力排众议,深入敌国。经过十场大战,击退了吐谷浑。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2)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村 晚 茅塘马上雷震 贺铸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

12、句简要赏析。(5分)_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_(三)名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无可奈何花落去, 。(2)问渠那得清如许, 。(3) ,关山度若飞。 (4)朔气传金柝, 。(5) ,落花时节又逢君。 (6)黄梅时节家家雨, 。(7) ,各领风骚数百年。 (8)此夜曲中闻折柳, 。三、实用类文本月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

13、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

14、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繁重的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