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古文(教育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7372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古文(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古文(教育精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一、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 ),落英( )缤纷( ),渔人甚( )异之( )。复( )前行,欲穷( )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2、,咸( )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 )外人道( )也。”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 )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他沿着溪流

3、划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再向前划行,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消失在溪水发源地,就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下船上岸,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这里面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的人)看见渔人,就十分惊讶,问他从哪里来的。(渔人)详

4、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

5、记号,终于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探访桃花源了。【练习】1用原文语句作答。(1)文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3)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 (4)桃花源诗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意思相近?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中不存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语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处处志之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

6、即遣人随其往 D.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E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F. 寻向所志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5)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仍想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

7、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8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9.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10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二

8、、陋室铭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 )之( )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

9、劳累。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练习】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 B. 斯是陋室 是日更定矣C.有龙则灵 则一舸无迹D. 无丝竹之乱耳盖竹柏影也E. 可以调素琴素湍绿潭 F. 无案牍之劳形 具答之2.翻译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B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

10、生活的鄙弃。C选文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 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三、爱莲说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1、;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练习】1下列句

12、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 阡陌交通 B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C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4.文章在写莲花的同时,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四、核舟记魏学洢【原文】(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