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172159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同步解读本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电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四章有关自然地环境的要素一大气、水、地貌,并在此根底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根底,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坏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坏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核心素养聚焦学生己学习水循坏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定的了解,已

2、具备根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根本内涵。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 ,防止牵一发而动全身。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 ,分析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教学重点1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 ,在第一章中 ,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 ,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

4、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 ,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 ,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会聚吗?如果不是 ,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从而形成了一个

5、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生答复 ,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很丰富 ,因此植物种类繁多 ,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兴旺 ,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 ,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聚集 ,而是彼此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 ,

6、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外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 ,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 ,师总结师:我们知道 ,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 ,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动植物死亡后 ,遗体被微生物分解 ,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师:很对 ,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生绘制 ,师总结师:太阳能在地

7、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 ,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阅读答复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师:那么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生答复 ,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 ,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 ,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

8、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师:地球自形成以来 ,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 ,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活动探究)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 ,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氮也有一局部来自生物的作用。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 ,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同时又向水

9、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师:不错。不仅如此 ,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 ,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 ,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 ,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 ,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 ,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 ,地球上生物的出现 ,使地外表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师:通过刚刚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地理环

10、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聚集 ,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活动探究)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 ,想一想 ,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 ,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 ,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 ,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生:当然不能。师:为什么呢?生:缺水。师:那为什么也有

11、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生:那些植物很耐旱。师:对 ,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 ,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师:不错。很显然 ,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根底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 ,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生产出有机物。因此 ,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 ,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

12、对的稳定?生答复 ,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 ,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 ,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 ,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 ,但据报道 ,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 ,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 ,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 ,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根本可以保持恒定 ,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

13、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

14、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师:对。很明显 ,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 ,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师:我们知道 ,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 ,原因是什么?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在这之

15、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忧地球变暖 ,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 ,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 ,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消耗一局部二氧化碳 ,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 ,也可以固定一局部二氧化碳。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 ,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 ,因此 ,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 ,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 ,做到保护环境和开展经济相协调。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开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局部开展变化着。在景观上 ,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由于距海较近 ,降水丰富 ,形成典型的亚热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