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68634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九龄《感遇&amp#183;其一》“草木有本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11)葳(wei)蕤(ei):枝叶茂盛而纷披。【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 秋天里

2、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 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 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句解: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 圣人百 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 不兴起也”。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 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 善

3、,仍不失为君子之道。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一 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以此喻 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 誉,得以飞黄腾达。诗句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字行 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 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 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

4、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 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 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一一茂盛芬 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 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 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 好的君子。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诗意 温和,不知

5、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赏析二: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 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 品汇里指出: 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 骎骎乎盛唐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 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 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 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 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 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

6、秋桂清雅的特 征。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 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 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 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 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 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 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 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 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 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 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

7、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 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 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 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 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 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 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 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 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 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 就自

8、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 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 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 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 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 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 圣人百世之师也, 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 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

9、风相悦, 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 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 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 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 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 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 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 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 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 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 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