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164796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振濂:一生只痴一墨滴一生只痴一墨滴香港文汇报记者 章子峰朱薇潘恒很 难用一两个词来准确定义陈振濂先生。他正当健年已著作等 身,身居高位却多言社会民生。你能在最官方的会议上看到 他颔首致辞,也能在最冷僻的书法刊物上领略他的真知灼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刮起的“陈振濂旋风”至今方兴未艾,百年 西泠印社在他运作下重焕生机。有人说,陈振濂什么都有就 是没有“绯闻”,有人说他一个人做出了几个人才能做成的事 业。多重身份下的陈振濂,对艺术由始至终的痴迷才是他最 坚实的底色。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科学家可以一辈子研 究一滴油漆滴落的过程, 我对书法的态度大抵如此。”陈振濂 陈振濂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受

2、过诸多书画大家的耳提 面命,传承了他们的文脉与风范。一代草虫画大家潘君诺是 他的启蒙老师。当年有一种说法,年夜饭没有后辈作陪就不 吉利。潘君诺没有子嗣,陈振濂的父亲与潘君诺是好友,每 到过年,就让陈振濂去陪潘君诺吃年夜饭。对陈振濂爱护有 加的潘君诺自然倾囊相授。大家都只知陈振濂书法好,殊不 知他花鸟画的造诣亦不亚于专业的花鸟画家。陈振濂眼中的 潘君诺画家唐云是著名的“唐铁头”,讲究老派的规矩和礼数。 有次在唐府做客,他指着幼小的陈振濂说:“你记住,父亲在 时,你只有给父亲泡茶的份。”给书法大家沙孟海当助手时,陈振濂研墨、按纸,陪着沙老编书、接待客人。这些大家风 范的耳濡目染,养成了陈振濂不俗的

3、气质和格局。陈振濂眼 中的唐云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告密成风,人人自危。一批批 原本受人尊崇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白天被批斗,晚上躲在家 中不敢出门。文革的动乱却意外给了年少的陈振濂大把的空 闲时光来吸收艺术养分。“这批大师都觉得人生无望,这时突然有一个小孩对他们的艺术感兴趣,每天上门求教,对他们 是一种慰藉。”当时,陈振濂可以自由进出陆俨少家,申石伽的藏画可以给他随意临摹。陈振濂说,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 很难再找到当年的求学氛围,年轻学子见导师一面都不容易。 可中国最重要的师承教育,就是在这种贴身的学习中才能实 现。“陈振濂旋风”陈振濂书一匹狼陈振濂成名较早,作为中 国美院的高材生,他研究生毕业后顺利

4、留校任教。“那时美院的风气是一流人才做画家,二流人才做理论。”在其它年轻老 师参加各种笔会赚取润笔费时,他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啃理 论书。陈振濂看重的是这笔账:如果只是书法写得好,能影 响的人局限在小圈子里,如果理论做得好,我的思想能影响 几代人。凭着过人的精力,他广泛涉猎,跨界研究。当时中 日刚刚建交,日本出版了若干本有关中国书法史的书,但中 国竟然连一篇关于日本书法的文章都没有。陈振濂开始潜心 翻译并编辑日本书法史,出版了十数本厚实的研究文集。乃 至三十年后,举目如今的中国书法界,在对日本书法的研究上,论体量论深度,依然无人能出其右。陈振濂书老子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诗歌当道,各种社会

5、思潮出现 井喷。在创作高峰时,陈振濂一度在光明日报等七家媒 体上开设专栏,系统地介绍自己的书法美学研究。全国上下 掀起了一股“陈振濂旋风”,出版的书籍洛阳纸贵。书法界常 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这背后牵扯着价格和商业利益。但在理 论界,陈振濂的学问研究被广泛地认可,这也是他获得业界 尊敬和推崇的主要原因。书法记史陈振濂记孙连忠述家庭幸 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智苏醒,个体的尊严越来越 得到重视。陈振濂近年来的最新创作,是在当地报纸上用书 法文言撰写社会民生。日拱一卒,提笔就来,已经坚持一年 有余。陈振濂书民生叙事在他笔下,全是与老百姓息息相 关的话题。高科技、民工荒、少儿教育等无所不包。他与这

6、个时代保持贴地行走,在飘逸笔锋下投射自己对这片土地的 眷恋与关怀。用他的话说,他要写一部与这个时代同步的当 代史。陈振濂的观点是,如果书法只是重复的技术,一百件 作品有价值的只是前三张。他要求自己不断思索书法有没有 更大的可能性。陈振濂题拓片二00九年中国美术馆办展时, 他打破惯例包下五个展厅,让观者流连忘返,李岚清为之叫 好;二00年举办大匠之门书法展,他组织学生们去 祭拜书画泰斗又是祖师爷群体,不要忘本;二0一年西泠 印社成立一百零八年,他别具匠心创作一百零八件书法作品讲述西泠印社一百零八个经典细节与故事。陈振濂题拓片陈 振濂说,过去的艺术家没有金钱概念,还要分散精力被迫去 完成政治命题,

7、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创作出了大量一流的 作品。可现在的书法家太娇生惯养,生活单调贫乏,满足于 抄写几首唐诗宋词,画一些与生活无关联的山水花鸟。时代 对他们没要求,他们对时代也没有责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与他们没有关系。陈振濂直言,这是一种精神的弱智与猥琐。 他则以己之力发起了“蒲公英计划”,准备在三年内每年拿出 一百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老师的书法培 训。笔墨修心陈振濂书 柳宗元小石潭记陈振濂现任中 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一手学术、 一手行政,一般人往往不堪俗务缠身, 陈振濂却能游刃有余, 在多个身份中自由切换。行政职务让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 审视艺术。

8、“这一辈的艺术家不缺技术,缺的是眼光和定位, 这决定了他能不能成为大家。”在陈振濂的推动下,西泠印社 打破以往只关注篆刻的思维模式,广纳各界艺术名流,组成 意趣盎然的雅玩沙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西泠印 社如今成为了一块中国艺术界的金字招牌。陈振濂书韩非子语陈振濂常说:书法原先于我就像一座高山,后来成为了 安身立命的工具。现在,“书法对我更像是一个可以不断探究 的科研对象。”他还打了一个比喻。国外有很多科学家, 一辈 子就研究一滴油漆的下坠过程。油漆的下坠固然简单,但围 绕它的黏度、速度、地心引力等要素,让科学家充满好奇, 不惜穷其一生。“书法对于我,就是那一滴油漆。”一生痴迷 墨滴的

9、陈振濂,对书法的感情也是如此黏稠,化不开。陈振 濂先生简介陈振濂,号颐斋, 1956 年 2 月生于上海,浙江 鄞县人。 1979 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师从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 1993 年任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 年任浙江大学人文 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 浙江大学文化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书画社常务 副社长。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书画篆刻史学方 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 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书协副主席、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10、、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篆刻展览并被 收入多种作品专集。曾先后在日本、台湾、大陆等地举办个 人书画篆刻作品展、书画篆刻著述展及书画篆刻文献展。已 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画形式美探究 、书法学、书法美 学、书法教育学 、现代中国书法史 、线条的世界 中国书法文化史 、空间诗学导论 、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 中国书画篆刻品鉴 、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 、 现代日本书法大典等 40 种。在书法创作方面倡导“学院 派”书法创作模式,此成果于 1999 年获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 年文艺家”称号。在书法理论方面倡导“书法学”学科研究,主 编书法学学术专著, 1999

11、 年获文化部第一届优秀艺术 科学成果奖;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原载 文汇报 翰墨楚风官方微信号 hanmochufeng 普及书法教 育推动书法创作联谊书坛贤士弘扬书法文化“翰墨楚风”位于 中国光谷腹地武汉光谷书城,东临瑜珈山,南依汤逊湖,依 山傍水,景色宜人。 分设翰墨楚风书法院、 翰墨楚风艺术馆, 全方位提供一个交流、培训、交易、收藏、展览的平台。书 法院有书法、文学两部,名家指导,学风蔚然,立志培育楚 地学子诗书并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见意篇籍”是本院 之精神写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标。翰 墨楚风专家顾问: (按年龄为序)韩天衡 何应辉 刘正成 石 开 胡抗美 陈振濂 王家新翰墨楚风艺术委员会委员: (按年 龄为序)曾翔 王厚祥 于明诠 崔向君 韩少辉 刘京闻 李强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胡紫桂 周剑初 鞠稚儒 栾金广 徐 右冰“翰墨楚风”由著名艺术家王镛先生题字;院名由著名书 法家金伯兴先生题字、 著名篆刻家桂建民 (未谷)先生刊石; 翰墨楚风艺术馆由著名书法家曾翔先生题字。 翰墨楚风 书法杂志系由湖北翰墨楚风书法院创办的一个专业性书法 类自媒体。旨在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真谛,展现当代书法研究 成果,挖掘湖北地区书法历史文脉,弘扬荆楚书道文化,推 介书坛新人老手,构架书家与藏家桥梁,鉴藏书法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