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161793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工作家庭支持是影响员工心理授权的重要因素。既有文献认为工作压力应与工作家庭支持相匹配,但对“如何匹配”研究较少。文章分析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等工作家庭支持要素对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若干研究命题并构建出概念模型。 关键词:工作压力;工作家庭支持;心理授权;调节效应 一、 引言 心理授权是员工体验到被授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工作动力。笔者探究工作家庭冲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以及工作家庭支持在这一关系链条中是否扮演了调节变量的角色未有文献呈现。该研究不仅弥补相关理论之不足,还有助于员工及管理者正确认识心理授权,对员工成长及组织的发展具

2、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工作压力对心理授权的直接影响 当前对“工作压力”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倾向于对压力本质的认识与界定。如压力刺激学说强调要根据环境的刺激特征来描述压力状态。压力反应学说和主体特征学说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另一种则更多表现为用以指导压力研究的理论模型,比如压力刺激-反应交互作用学说。目前更多学者倾向于后一种关于“工作压力”的定义。我们也采用后一种定义,工作压力是在工作环境内外,员工体验到使其工作行为受到威胁的因素,并在个体主体特征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系统过程。根据对工作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分为良性压力、劣性压力及中性压力,对工作本身有积极作用的压力为良性

3、压力,有消极作用的压力为劣性压力。而个体自身素质方面的压力与工作压力的良劣性相关不大一般称为中性压力。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特指劣性压力。 心理授权是员工体验到被授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工作动力;是包括工作和个体价值观匹配在内的心理装置,是个体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圆满完成组织中富有意义的工作,它包括工作意义、工作影响、自我效能、自主性等四个认知成分。即工作意义是指根据自己的理念和标准来判断工作价值;工作影响是能影响组织策略、管理、操作结果或组织更大环境的程度;自我效能是自己对运用技能完成工作能力的信念;自主性是指工作控制感。 根据心理授权的情景理论,工作压力作为一种情景特征会影响

4、高职教师对对工作意义、工作影响、自我效能以及自主性的感知。而双因素论认为使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工作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人成长将促使心理授权的提升。工作压力愈过度愈不利于心理授权的形成,这就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了逻辑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1:工作压力将负向影响员工心理授权。 三、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 工作家庭促进是指员工在一个角色中的经历会提高其在另一个角色中的表现。工作家庭支持是工作家庭促进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即员工从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得到的有利于员工生活的各种支持。很多学者对工作家庭支持的主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却很少检验其调节

5、效应模型。仅有李永鑫和赵娜探究了工作家庭支持对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的调节作用。我们尝试探究工作家庭支持作为调节变量介入后是否影响工作-家庭和员工心理授权之间的关系,为现有的理论划出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 有学者研究证实中国企业员工所感知的工作家庭支持包括四个维度,即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组织支持是组织提供的人文环境、工作条例、福利待遇等。如单位能满足我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用人环境;能关心我们,经常与我们谈话;能为我们提供关于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信息;组织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晚会、运动会等;能根据工作难易程度来评判工作的业绩;能提供良好的

6、福利待遇等等。领导支持是领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有较自由的工作空间、较灵活的掌握工作时间等。如当工作上出现错误时,不一味的批评;家里有急事情需要干扰工作时,领导给以理解等。当我因家庭或个人的事情影响到工作时,领导会理解我;当我在工作上出现问题时,领导会视情况而定,并不是一味的批评;领导会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假期,让我们与家人团聚一下;领导会关注工作上的要求对我个人和家庭的影响;领导平时很关心我;与领导谈及我的家庭生活时,我觉得很舒服。我工作成绩总是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等等。情感支持指家人(如配偶、父母等)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如工作很累时,家人给予理解、宽慰、鼓励;在工作遇到挫折时,家人给予

7、鼓励、谈心、出谋划策等。当工作有烦恼时,家人总是能理解我的心情;工作上出现问题时,家人总是安慰我;当工作上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会给家人说;当我工作很劳累时,家人总是鼓励我。对我工作上的问题,家人经常提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等等。工具性支持指家人(如配偶、父母等)在生活中给予的支持。如当我某段时间工作很忙时,家人总是多做些家务活;工作之余,家人总能给自己一些个人的空间;家人对我所做的工作比较感兴趣等等。 组织支持和领导支持主要来自工作领域的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则主要来自家庭领域的支持。无论个体来自工作领域的支持,还是家庭领域的支持,它都包括很多方面,有物质的,精神的,也包括可利用的程度,这是一个

8、复杂系统。不同的个体工作-家庭支持系统质量不同,主观感受到的支持也不同,自然会影响处理工作压力的预期。Cohen & Wills 认为个人拥有正向的社会关系,可帮助个人消除负面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和沮丧等),而经由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不但可以提供个人情绪支持及肯定自我价值,更可帮助个人面对生活中变动。 如果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支持资源越充足,支持系统越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信心就越强,心理韧性就会增加,在对待挫折时,也更坚强,战胜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有勇气面对困难,使无助感减弱,当劣性工作压力发生时,就更有利于解决该压力,可能将其转变为良性工作压力,甚至做到变压力为动力。工作家庭支持维度的区分

9、效度表明,每一维度(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都增加了独特的方差,进而成为整体工作家庭支持的一部分。整体工作家庭的支持因为协同效应将比它的单个维度对员工处理工作压力的影响更大,将更有利于处理工作压力。而心理授权是个体体验到被授权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是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工作动力,是个体在运用知识和能力,从能产生激励和满意感的工作中获得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动力。因此,工作压力对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直接作用将随工作家庭支持资源的增多而减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2:工作家庭支持将调节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即工作家庭支持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

10、向关系越弱;工作家庭支持水平越低,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强。 命题2a:组织支持将调节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即组织支持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弱;组织支持水平越低,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强。 命题2b:领导支持将调节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即领导支持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弱;领导支持水平越低,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强。 命题2c:情感支持将调节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即情感支持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弱;情感支持水平越低,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强。 命题2d:工具性

11、支持将调节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关系。即工具性支持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弱;工具性支持水平越低,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的负向关系越强。 上述研究命题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 结论 我们分析了工作家庭支持对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若干研究命题并构建出相应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补充了工作压力和员工心理授权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为企业的工作压力管理和心理授权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后续研究可对这一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也可纳入其他重要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进一步改进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1. 宋亚杰.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2、,2010,(6):1-63. 2. 夏清.工作特征、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以深圳电信业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22. 3. 许小东.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感状况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报,2004,10(l):59-64. 4. 孟晓斌. 管理者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10-45. 5. Fineman S.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Th- ousand Oaks, CA: Sage,1993:233. 6. SeligmanM E, Csikszentmihalyi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 st,2000,55(1):5-14. 7. 王国猛,郑全全.心理授权与心理契约关系的研究.人类工效学,2008,14(3):41-44. 基金项目(本人主持):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渝教人20092号);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留金法20105013号)。 作者简介:李雪松,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