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预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16152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教预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发现教预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发现教预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发现教预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现教预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教预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掘港高级中学一体化教预学案高一年级语文起草人 陈海燕 授课时间 2010年2月25日 审核人 尹晓梅 教学内容课本发现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一、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二、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课型与方法自主、合作、积累、检测电教手段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1、作者介绍(二)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

2、,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四)、总结(五)、指导: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闻一多(1899.11.241946.7.

3、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

4、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

5、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 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2、 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3、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4、 “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 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6、 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

6、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明确:没有。明确:噩梦、挂着悬崖。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闻一多曾与徐志摩等主编诗镌,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五、请同学们朗读全诗,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