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160076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百姓的戏唱不完记河南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通讯员 赵风雷1 月 1 日上午 11 点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八里 庙村“舞台艺术送农民”现场人山人海,由太康道情剧团划 转而来的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道情戏楚宫恨 刚刚谢幕,饰演剧中人物“伍奢”的张天印突然昏倒在舞台 上这是担任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张天印,近 几年第三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一次,穿着戏装的张天印 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诊断为脑梗塞。两天后,病情刚有好 转,张天印又开始在病房里了解剧团演出情况。太康道情在豫中、豫东流传久远,当地人说:“宁可少 锄二亩地,也要看看道情戏。”知名

2、度颇高的太康道情剧团 成立于 1957年,曾于 199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 大赛中荣获 8项大奖。2006年,太康道情列入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76 年,16 岁的张天印进入太康道情剧团。1997 年, 张天印被选举为团长。在担任团长的第 4个年头,剧团发展 处于低谷,濒临解散。如何保住太康道情?张天印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一次,忙完回到家,张天印一头昏倒在楼梯上。2012 年 10 月,太康道情剧团面临体制改革,为让剧团发展 步入正轨,应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张天印天天兜里揣着降压 药和速效救心丸,顾不上去医院看病,两个半月的时间,身 体消瘦了许多这期间,在太康县张集乡

3、演出时,张天印 又一次在后台昏倒。在太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 团成功划转为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张天印长出了一 口气。张天印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人。在有关部门和演 员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下,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发展逐 渐有了起色,原先剧团派人出去联系“台口”,转变为演出 商主动找上门来。全团由原来年演出 100 多场发展到 2014 年演出 802场,几乎每天都连轴转地下乡演出。张天印对剧团情况了如指掌,无论哪位职工有了难事, 他都用心帮助解决。道情老艺人王永田评价他“铁皮包棉花 外钢里柔”,用包容之心处理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个 人。在剧团,张天印大冷天带头晚上看护舞台,带头为

4、演员 准备卸妆用水,不搞特殊,与演员同吃同住。太康道情剧团虽小,但干好各项工作并不简单。张天印 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上边密密麻麻记满了外人无法解 读的“天书”。其实,里面记的全是选定剧本,选演员,请 导演、作曲,排练,购置服装,制作道具,调配灯光,绘制 布景等繁琐事宜。张天印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担负剧团演出“台口”安排工作。每次联系业务,他都亲自过问,准备各 种预案。让人头疼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日期调配工作,他做得 有条不紊、衔接有序,不出一点差错。乘坐文化部、财政部 配发的流动舞台车在外演出,出于安全考虑,他总是坐在副 驾驶的位置上陪着司机平安走完每次的“赶场路”张天 印常年坚持参与“舞台艺术送

5、农民”演出活动,一次出门演 出有可能几个月回不了家。一次,妻子肩膀患了筋粘连,需 要做手术,把妻子送到郑州的医院交给女儿照管,张天印又 回到太康工作了。面对稀有剧种日渐式微的境况,张天印不等不靠,一直 在太康道情传承、保护和发展上下功夫,他请戏曲专家为演 员讲课,派人员外出学习。“把职称晋级的机会留给演员们, 大家的职称都评上了,他自己的职称级别没晋升;每一次汇 演,演员们在台上得奖,而他却累倒在台下 ”张天印的 好朋友、太康县总工会主席张俊峰称赞他是“敬业的孺子牛、 美德的传承者”。“宁让面发酸,不能耽误道情班。”张天印每场都要登 场,为的是不让喜欢看他演出的戏迷失望。2014年 6月,太

6、康道情剧团走出太康县, 9天演出 23场,在新密市五虎庙村 4天演了10场,在平顶山市磙子营乡 5天演了13场。其间, 张天印和演员一道在农家支锅做饭吃、用麦秸打地铺睡。采访中,记者发现太康道情剧团的演员忙得很中午 来不及吃饭,下午又赶场了。剧团有戏了,演员收入高了, 大家有了奔头,前来学戏的小学员多起来。如今在太康道情 戏校,最小的学员四五岁,大的不到 20 岁。孩子们学戏十 分吃苦,大冬天打地铺,一早上练功、发声,十分活跃。张 天印每次下乡演出回来,总要到学校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 活情况,看着伙食不好,张天印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改 善伙食。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风靡豫东的王金豆借粮到现在 的富裕之后、红尘、状元吟、婚姻的驿站等,越 来越多的太康道情经典剧目获得国家级和河南省级大奖。在 张天印看来,日子越是过好了,市场越不能丢。农历二月二、 三月三的“鼓会”庙会,乡村物贸会,行业汇演对于 太康道情能露脸的机会,张天印格外看重:“能去一定要去, 老百姓的戏唱不完,不能丢!”近几天,豫东地区开始降温,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道情戏也进入演出旺季。张天印的身体越来越成为剧团的“安全隐患”可张天印依然坚持下乡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