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5989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相关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性。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

2、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3、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同样的道理,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这里要特别强调微笑的价值。微笑是最能表情达意的面部表情动作。微笑能表达友好态度,微笑能使学生的心里感到轻松。借助微笑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发自内心的

4、微笑意味着:“我喜欢你们”,“对你们的回答我很感兴趣”,“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微笑,那么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教师对他们并无好感,或者认为这个教师冷漠无情,不好接近。如此,师生心灵交流也就不可能发生了。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她)。有些教师讲课时,眼睛往往

5、只看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到受到了冷落;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只习惯看着前排的学生,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二、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学生具有哪些本质属性?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一)向师性。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向

6、师性”表现在: 1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这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2学生的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支配下度过的。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二)“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

7、自己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唆;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

8、过程。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如饮食起居、辨认事物、说话听话、读书写字、争论辩解、画画唱歌、戏耍交游等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读、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 三、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

9、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 教师要捧着一颗爱生之心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

10、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秋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

11、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二、 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在暑期的家访中听到很多家长都说:“要是暑

12、假学校也上课就好了,小孩在家烦得不得了。”每个家庭教育一个孩子都这么烦,何况老师们带了一个班甚至二三个班的孩子呢?怎能没有烦恼的时候?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三、教师要对学生适度表扬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小学生期待教师对

13、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1、 表扬要体现其价值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局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

14、你真大胆!”“你回真答得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2、 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1)对优生的表扬方式“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15、”“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2)对差生的表扬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

16、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差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把积极主动、和蔼亲切、严格宽容、正直诚实、风趣幽默等品德融入自己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对教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把积极主动、和蔼亲切、严格宽容、正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