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5477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德性在教育实践中的理性探讨德性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它属于伦理学 的范畴。而教师的德性,就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责任的教育思想、教育 知识、教育行为和教育品格。这种人文化的品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其发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 素养,不断充实自我,在教育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乐趣,获得 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 师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教师德性的核 心构成是教师的真善、公平、正义和责任感,这是教师角色在教育教 学实践中不断锤炼、不断完善和履行的社会责任。教师德性应是教师在遵守教师道德

2、规范基础上更高的道德要求,因为 教师的职业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聪睿的教育智慧、宽阔的课程视 野和远大的职业境界。它要求育人者在思想修养、道德品格、知识水 平和辨析问题、协调关系、处理事情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 求,教师的这些知识基础、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以为,教师德性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凸显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 学生是富有灵性的、充满活力、充满发展的独立个体,他们在接受知 识、提高能力,乃至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思想的造化、品德的熏陶, 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酿造

3、一种和谐 的育人环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酿造家庭美德。在 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构建和谐校园,在和谐校园中陶冶 师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教师是师生和谐氛围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只有 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教育的最佳成效。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 养会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 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会影响和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处理 事情的角度以及学习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品 质的教师所带出来的学生,在思想内涵、品德修养等方面都能充分地 体现。就是说,教师的文化和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 证明,文化底蕴浅薄的教师,是很难

4、培养出充满文化气息的学生;没 有思想内涵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学生;没有崇 高理想的教师所带出来的学生是缺乏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的;没有道 德修养的教师创造不出高雅的班级文化,带不出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团 体。教师的为师之道,就是要给学生以激情的迸发、思想的陶冶和奋斗目 标的确立。教师德性就是学校精神家园的灵魂,教师德性在教育教学 中的充分表现,就是学生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德性的 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获得教育实践内在的必须品质,提升思想修养 和教师德性品位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诚信、公平、和谐与进步。二、高度的责任心和纯洁的爱心是教师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 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

5、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德性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 中的责任心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 坚持“教育从实、感化从真、管理从严、处理从度,的原则,遵循教育 规律,切实从教育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真诚地善待学生,以学 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道德意 识和责任意识,把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把教育工作视为自己人生不懈奋斗的生命部分。而对学生的爱心和对 工作的责任心则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 尚的、无私的爱,是一种发自教师内心的推动教师有效进行育人活动 的内驱力。教育的人文化管理是教育的责任心和爱心的充分体现,我

6、们要在现代 的教育思想中融人这么一种遵循教育规律、切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一是强化人性化管理。教育人性化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 “和”字。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构 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中感受和谐,在和谐中感受真情, 感受教育的乐趣,感受到集体和学校的温暖。二是强化理性化教育。理性化教育重在一个,理”字,它要求教师在教 育教学活动实践中着力开发智慧教育,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 智慧,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认知事物、分析事理、辨别是非的方法,从 而能够正确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不断学习和处理事情中变得有理 性、有品位,变得聪明起来。三是强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

7、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文化科学知 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人的 一生应是努力发展自己长处的一生,而不是拼命克服自己短处的一 生。作为基础教育,更应该是以“基础扎实、品德高尚、特长明显、 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应该在不断地发 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 化发展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发现自己的特长,树立学习的信心和 前进的动力。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酿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催化剂”。在新时期的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播知识的严师”,也不是只顾现实 利益的“灵师”,而是立足于造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气氛的“促进

8、 者”。要做好学习气氛的促进者,要在教师和学生中深入开展三爱教 育”。就教师而言,“三爱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挚爱、 对学校的热爱。就学生而言,“三爱教育”就是对教师的敬爱、对学习 的酷爱、对学校的喜爱。教育的爱应该是互动的,教师只有爱学生才 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关爱、 鼓励,能促其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沟通,能促其自尊;教师高 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爱心,作用在学生的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凝聚力 和驱动力,它能够在学生中产生强有力的磁场,引导和驱动学生健康 地成长,实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目标。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聪睿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

9、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时期教师的德性要求也富有传承性 和时代性。现代社会、现代科学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现代化,而从 事现代化教育的教师,就必须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新的知识,必须具 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理论。教师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同时, 也同样赋予了学生新的知识。只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才不滞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新时代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中要 具有以下“四种观念”:其一要具有严谨的教师观。教师如何为师呢?孔子说,教师就是传道、 授业、解惑。其实,作为现代教师,还应具有言传身教的技能。有句 话说得好,教师就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不但要教授知识、传授技能

10、、解决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 沟通,与学生探讨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启迪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发现和培养学生 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作 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有个性地发展、健康地发展。其二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就是学生,他们的思想、个性、行为、 能力等各方面都在发展成长之中,一切都还没有成形、没有定性。因 此,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发展规 律。在班级管理上要转管理型为服务型,在教育教学上要转领导型为 互助型,在学生的进步评价上要转定向型为变向型。这样,才能够正 确、全面、客观

11、地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三要具有平等的师生观。互动型的教学方式,互助型的师生关系, 必须是以平等为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平等正是和 谐的基石,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和谐。教师要寻求教育的最佳方法,平 等就是一条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和谐教育是师生平等关系的最高境 界。唯有平等,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乐于接受;唯有平等,教师和 学生之心才能有效沟通;唯有平等,教育的各项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其四要具有全面的素质教育观。由于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学生 的爱好、特长与发展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寻求最适合学生接 受的教育方法,而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

12、师只有在这种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活动中才能发现和培养学生 的个性特长。教师施展教育技能的过程,也就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 发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 文明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为师者,如能和自己的学生和 谐相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 良好的文明习惯,也就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教师应有的德 性了。(上接第25页)解决同一个问题,扩展思辨的广阔性,发展思辨的 深刻性,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例如,如何解决就业难的社 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国家政府、企业、劳动者的角度进行思 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宏观调控、企业发展

13、、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知 识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同时启发学 生结合客观实际分析就业难的原因中还有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陈旧、国 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思考分析向深处发展。这样做,不但加 强了思维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 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四、开展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最佳方式,开展专题辩论,鼓励质 疑、发表不同意见,在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个性展露的机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例如, 在讲到我国分配制度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 辩论,效率与公平谁更重要?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明确了效率与 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结合我国实际,兼 顾效率与公平。学生在辩论中互相质疑对方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论据, 发表不同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条理越辩越清晰,辩论双方准胜谁 负已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学 生对所辩问题分析得越发清晰和深刻,其思辨能力提高得越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