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穴功能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15412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丘穴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梁丘穴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梁丘穴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梁丘穴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梁丘穴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丘穴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丘穴功能(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丘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 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取穴】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 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该 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病症】1.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2.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3.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

2、外侧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 【特异性】足阳明经之郄穴。【功用】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临床应用】梁丘穴可缓解胃酸和腹泻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 穴,每次压20 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各经经气 深聚的部位,经常用来治疗急性病。梁丘穴位于膝盖骨附近,取穴时,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 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作为胃经的郄穴,梁丘穴可以治疗很多急性病。比如急性肠胃炎、

3、胃痉挛、腹泻,或者膝盖痛 (比如平时扭了一下,或者长时间久坐劳累所致的膝盖痛),这时可通过按揉梁丘穴来缓解。梁丘穴的功效卓著,除了上面说的那些病症以外,它还能够止胃酸。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不规律,特别是对于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越 来越多的人患有胃部不适的症状。其中,胃酸就是一个常发生的问题。胃酸过多会损伤胃黏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我有很多上班族朋友有胃酸过多的问题,后求助于我。我直言相告,如果不改掉不良的饮食习 惯,恐怕是再好的药也难以解决。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 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穴,每次压 20 秒,

4、休息 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律进食,合理休息,少给自己找不快。梁丘穴还可治疗腹泻。如果腹泻发生在家里倒还好办,可找一些消炎药对付一下,但你若正在 开会,或正在坐车,发生腹泻可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按揉梁丘穴。把双手拇指 放在梁丘穴上,重力按揉几分钟,腹泻症状就会有所缓解。艾灸梁丘穴也是治急性腹泻的一个好办法。我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刚刚 25 岁,因为有一 天生吃黄瓜加喝茶水后当夜就发生了急性腹泻,一天去卫生间达十余次。后来检查发现他并无脓血 便,大便如水样,身体感觉无力,舌淡苔白。我采用艾灸梁丘穴的方法对他进行治疗。我先将艾绒 直接放在左

5、侧的梁丘穴施灸,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每壮灸于他感觉发热时就拿掉,每次灸 7 9 壮,梁丘穴局部泛有红晕,灸治 1 次。灸了几次后,他的腹泻止住了,大便也成形了,体力也有所恢复。虽然胃酸、腹泻等问题都属 于脾胃出现的小故障,但是小故障也会产生大问题。对待疾病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谨慎而不是紧张, 放松而不是放纵。而梁丘穴恰似一个松严有度的医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让人的身心获得一种平 衡。按压梁丘穴可以止急性胃痛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微弱的刺激无法止住 突然发生的胃疼痛。这种状况的要诀是: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每次压 20 秒,休息5 秒再继续。如此重复

6、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这效果确实是不可思议。但是,诚如前面所述,刺激梁丘穴仅是一种紧急救护,并不因为止痛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乃是有某种原因所致,所以到医院查明真正病因是非常必要的。【腹痛】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 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 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 疏肝儿调畅气机。【乳痈】主穴

7、少泽 膻中 乳根 期门 内关 肩井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行间;温热蕴滞者,配梁丘、内庭。方义 少泽系小肠经井穴,有疏通乳腺闭塞、行气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膻中两穴疏通 局部气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 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 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诸穴共奏清热、消肿、散结之功。【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寸。取法】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 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梁丘穴定位

8、、功效及按摩方法视频:丰隆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 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取穴】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1 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 【主治病症】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癔病,失眠,头痛;2.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3. 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4.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阑尾炎,便秘;5. 其它: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腿膝酸痛,肩周炎。【刺灸法】刺法:1.直刺0.51.2寸,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腕,甚至足跗部第2、3足趾处,用于下肢痿痹、足肿等;2. 针尖微

9、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传至髀关、天枢等穴处,少数可上至胃腑,甚至可上 至缺盆、项部、头部头维处,用治上中三焦病变。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 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趾长伸肌外侧缘及腓骨长、短肌。前肌由伴行于胫前动、静脉的腓 深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阳明经之络穴。【功用】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临床应用】【实证眩晕】主穴 风池 百会 太冲 内关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

10、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 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 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 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 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 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

11、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癫证】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 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 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 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 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狂证】主穴 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配穴 痰火扰神

12、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 海、膈俞、肝俞。方义 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 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 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标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 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 1 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下巨虚分类按照经络分类法此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按照部位分类法此穴位属于下肢外侧穴位按照功效分类法此穴位属于清热穴取穴定位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13、下9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取穴】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 寸,条口下约1 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 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时足三里上巨唸7離口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 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趾长伸肌的内侧进入胫骨前肌(腱)及其深面的(踇)长伸肌。两肌之 间有胫骨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功效主治【功用】清热,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主治病症】1. 消化系统疾病:小腹痛,泄泻,痢疾,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3. 运动系统

14、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4. 其他:乳痈刺灸法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 壮,艾条灸1020 分钟。临床运用【痹症】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配穴 多根据辨证进行配穴,行痹者,配膈俞、血海;痛痹者,配肾俞、关元;着痹者,配阴陵泉、足 三里;热痹者,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部位循经取穴。方义 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 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气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 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

15、湿;热痹取大椎、曲 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太冲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主治病症】针麻常用穴之一。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 泌尿系感染。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 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方例】乳痈:复溜、太冲。经漏:太冲、然谷。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行步难移:太冲、丘墟。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透涌泉。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