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15399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诗歌中的“实”: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虚”:即空虚,空无所有,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二、教学过程 1.诗歌分析 夜

2、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

3、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2.答题思路(1)、点出手法:虚实结合(2)、实写了., 虚写了.(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3.归纳总结本题答案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把时间与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练习 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