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_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153707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核_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枣核_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枣核_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枣核_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枣核_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核_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2、通过品析饱含深情的语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3、了解设置悬念、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入:过去飘洋过海谋生的人,在离开祖国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 中国的音乐大师马思聪被迫流亡海外后,女儿给他捎去了一把家乡的枸杞豆,他居然放在冰箱舍不得动用。 作家梁实秋在台湾时,有人给他带来了北京故居的几颗小枣,他浸泡在水里,摆在案上,日日观看,并惆怅地写道:“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唯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那么萧乾笔下的枣核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一、作者简介 萧乾(

2、1910.1.27-1999.2.11) 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二、相关介绍 本文中的同窗是指高君纯。是萧乾1929年在燕大新闻系的同学。1954年我和萧乾结婚后,每逢中秋节就带着月饼去看望也住在东总布胡同的高君纯的老母亲。小小的院落里,栽着一棵枣树。1979年访美之前,萧乾写信给已在美国定居的君纯,说要去看望她,问她想要什么。她惟一的要求是给她带几颗枣核,以便种在她的花园里。题为枣核的这篇短文,被选在教科书中。 -萧乾夫人文洁若 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在文中

3、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并且围绕“枣核”内容,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2、概括每部分的段意,每部分包含枣核这两个字(每个段意8个字)3、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如何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有波澜的? 索要枣核,用途蹊跷 收起枣核,“故弄玄虚” 谈论枣核,说明用途 枣核寄情,依恋故土 第二课时一、 具体细品:1、 阅读14段,说说给我带来疑惑的同窗怎么表现出她对枣核不一般的情感的?2、 品读第6段,说说同窗如何向我说明她为什么要枣核的?这之中饱含了她怎样的情感?3、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山城的美丽、生活的优裕、事业的如意都

4、不能弥补长期远离故土,感受不到家乡温暖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3、有的读者认为:同窗解释了为什么要枣核,后面就没有必要介绍建北海和追忆北海泛舟了。你认为呢?建北海时同窗不怕路远、不惜重金、不辞辛苦体现了她的赤诚之心。“微缩的北海”,有假山、凉亭、红庙、白塔,更是凝聚了同窗的心血。 对建北海的描述进一步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追忆北海泛舟,不是一般的联想,而是在异国他乡忘情的陶醉在对故国故地的怀想之中。 游子思乡爱国之情达到了高潮。二、体会写法: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因为“枣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既是一条叙事线索 (枣核把相距千里的人连

5、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几颗枣核种在异国的土地上,家乡的一切将同时“出现”在朋友的眼前,给游子的心再添一点慰籍) 又是一条凝结乡情的感情线索(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读到后来,我们完全体会到在美籍华人同窗的心中,枣核的“分量”等故乡故土,同于故土故乡。她试种枣核完全是为了寄托她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2、同窗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而又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同窗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三、补充阅读:余光中乡愁席慕容乡愁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