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151971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插图 激发阅读兴趣 巧妙切入 探究描写方法 一、背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对阅读课文兴趣不高,有的急于解答阅读题甚至不读课文,以至于答题时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我巧用课文中的插图切入重点,进行阅读教学。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一提起星期天,大家肯定非常兴奋。大家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呢?想不想知道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们是怎样过星期的呢?我们今天就和莫泊桑一起,到法国作家福楼拜家里去看一看。(二

2、)、出示并完成本节任务:1、师: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标注在课本上。顺便了解一下莫泊桑。(学生读书,完成预习作业。)2、师:读了这样长时间书,大家一定很累。相比较而言,读书和看图片大家更喜欢哪一种?不用说,一定是看图片。今天我们不读书了,就只看课本上的图片。不过,得完成一个简单作业。那就是得认出图片中的每一位是谁,而且要有根据噢。(师生互动。注意,要想指出图片中人物的名字并说出理由,只有在课文中找。在这种轻松愉快而又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是急于要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而达到了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之目的。)3、师:大家为什么能认得这么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特征来描写人

3、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试从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分析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根据插图中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来分析。)4、师: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画面上除了四位作家还有一个人。他是谁呢?他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从他在画面中的位置来看,他和大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细心观察,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5、师:画面中站在最醒目,最突出位置上的人是谁?画家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个位置?这种手法对我们写文章有怎样的启示?(从画面布局的特点上得出文章材料详略安排上的特点)6、师: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

4、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三)、本课小结。(四)、作业:假设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作家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作家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不妨也写一写。三、结果: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这一做法,不但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空前活跃,下课铃响了,还三五成群、余

5、兴未尽的指着课本争论着。且不说其它效果如何,单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四、案例评析:学生天性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探究问题,更喜欢发表不同意见。但是,通常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空间。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他们不愿意品味语言,不愿意多读课文。而本案例巧妙的找到了课文插图这个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巧连妙缀的提出了一系列新奇有趣、有挑战性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在看图片、读课文、辩对错、明是非的过程中,阅读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审美的品位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本案例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