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471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瘫诊疗方案优化评价(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瘫2014 2016年目录2014 年 3诊断 3治疗 3难点及解决措施4中医药特色 4分析评估 52015 年 6诊断 6治疗 6难点及解决措施9中医药特色 9分析评估 92016 年 11诊断 11治疗 13中医药特色 17优化总结 18面瘫( 2014年版)一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 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 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 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 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 多泪等。(3)脑CT 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 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 14天;2. 中期(恢复期) :15天至 6个月(发病半月 - 面肌连带运动 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 :发病 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 动出现以后)。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

3、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 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 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 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 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 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 30 分钟, 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 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 15 分钟,针用泻法。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 足

4、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醪、合谷、足 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 分钟。(二)中药汤剂1风寒证:牵正散加减。2风热证:银翘散加减。(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可采用面部闪罐、TDP局部照射、艾灸等疗法。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治疗难点 1:面瘫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 情肌急性瘫痪,以发病 14 天内为急性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 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 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解决方案:临床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予汤药: 风寒证

5、:牵正散加减。风热证:银翘散加减。治疗难点 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 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解决方案: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 提”的方法,首先针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 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 8-10 次,一天操作 2 次。十天为 一疗程,可连续操作 2 个疗程。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 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对于急性 期耳后疼痛的治疗方法,提出了“针刺 +中药”的治疗方案,减 轻耳后乳突部疼痛, 发

6、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 扩大了外用中成药 的治疗范围。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 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 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 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及取穴方案。 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 我们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主要体现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在 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现总结 如下:1 、对于面瘫轻症患者, 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应用本诊 疗方案均取得了相对满意的临床疗效, 而对于重度患者, 以及

7、针 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有时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 如应用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 在下一步 的临床工作中,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诊疗方案, 充实关于 重度患者的诊疗方案,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 疗,使之临床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发挥 中医药优势。2、面瘫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面瘫的分期方法较多,各期治疗方法不一。4、治疗面瘫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参差不齐。我们采用针灸、推 拿、理疗结合药物取得良好效果。5、经过优化的诊疗方案已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及指导临床,为 大多数患者解除了病痛。6、面瘫急性期针灸远部取穴配合涂

8、抹全蝎膏加微波治疗耳后乳突部疼痛治疗效果较好,使大多数患者尽早摆脱疼痛的困扰。7、针药结合治疗面瘫效果良好。不足: 1、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面瘫后 遗症期的治疗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2、面瘫的分期较多,应根据面瘫的各期病例特点对面瘫的分期 进行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指导临床。面瘫 (2015 年版 )一 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 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 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

9、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 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 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 多泪等。(3)脑CT 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 早期(急性期) :发病开始至 14天;2. 中期(恢复期) :15天至 6个月(发病半月 - 面肌连带运动 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 :发病 6个月以

10、后(面肌连带运 动出现以后)。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 冲、合谷等穴位。针刺 0.81 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 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 30 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 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 翳风、巨髎等,针刺 0.81 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 2/3 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

11、、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 百会、风府、风池、太冲、 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 刺 0.81 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 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 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 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 部侧面的一条线上, 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 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 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 0.51.

12、5 寸,采用平补平泻、 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 200 转/分,捻针 2分钟,间隔留针 8 分钟,重复 3 次,留针 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 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 百会、 风府、 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 里、内庭,针刺 0.81 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 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 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 法,留针 30 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繆刺法(即在 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 ,根据倒错

13、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 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随症配穴: 风寒袭络证加风池、 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 曲池; 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膈俞。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 -太阳、下关 -巨髎、颊车 - 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 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 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 夹承浆等面部穴位, 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 20 分钟。(二)辨证选择

14、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 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 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 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 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 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三)其他疗法 1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采用拔罐疗法。 2根据

15、病情和临床实际,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四)护理1、风热证(1)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3)伴发热者,应观察体温变化,可热服中药汤剂或热粥、热 饮,服后加盖衣被,使汗出热退,汗多者切忌汗出当风。2、风寒证( 1)室温宜稍高,阳光充足,注意保暖。(2)宜进温热柔软、清淡少渣、少油脂、易消化食物,忌生冷 瓜果、芝麻、核桃等凉性润肠之品。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治疗难点: 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 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 部位较深,容易出现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 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面肌痉挛多起源于一侧下眼睑肌肉颤动, 后幅度及频繁程度不断 增加,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其他肌肉, 以口角肌肉的抽动最为明 显,多在精神紧张、 疲倦、与陌生人交谈、 情绪激动时发作明显, 在睡眠时停止。神经系统无其它阳性体征,不能自行缓解。 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病症延久者,其瘫患 侧面肌跳动,自觉发紧,或瘫痪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此即为 “倒错”。中医辨证,此属病久,肝血亏损,筋脉失养。 解决方案: 在面部取穴基础上配合针刺头部顶颞前斜线的下 2/5 (面部运动 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