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46215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讲义(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化课程改革与探讨讲义主要内容:l 背景l 目的l 主要内容l 实施现状l 主要问题l 制约因素l 发展态势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l “改革”的含义l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历程l 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l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第一节 “改革”的含义一、“改革”的含义(一)概念:改革是在肯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二)“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二、改革的类型(一)政治改革(二)经济改革(三)社会改革(四)宗教改革三、改革的特点l 稳定性l 变革性l 持续性l 创兴

2、性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在肯定教化体制下,针对教化实践中存在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而实行的措施,目的在于在于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协调有序的发展。其次节 我国教化改革的历程 一、以时间依次划分,我国教化总计进行了七次教化改革: 第一次改革,起先于1950年。国家出台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安排,并依据这两个草案,修订,改编和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其次次改革,起先于1952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并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了全国其次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改革,起先于1950年。国家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出台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

3、纲(修订草案),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第四次改革,起先于1963年。在各地试验和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63年秋季起先在全国运用新教材,即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 第五次改革,起先于1978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在订正错误的同时,国家组织力气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修订,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接着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1978年,第五套通用教材起先在全国运用。 第六次改革,起先于1981年。原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安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安排试行草案、五年制小学

4、教学安排(修订草案)、六年制小学教学安排(草案)。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正式颁布,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义务教化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安排(草案),组织力气编制了义务教化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各科教学大纲初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 第七次改革,起先于1988年。国家教委接连颁发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教学大纲的初审稿,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组织修订了中学教学安排和中学教学大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化全日制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本)。也许时间点如下: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571963年 19641976年 19781980年 19811985年

5、19861996年 1996至今 二、课程权力主体角度,可把我国墓础教化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国家”模式阶段、(二)从1985年到1999 年,“ 国家十地方”模式阶段(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三、以改革内容划分,可把我国墓础教化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十年头,重双基阶段(二)六七十年头,培育智力和实力阶段(三)八十年头,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四)九十年头至今,留意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培育阶段第三节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l 背景l 意义一、背景(一)时代大背景1.工业时代的产

6、物:受教化者 生产和消费的工具。2.学问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学问的生产、安排和运用;劳动者的素养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更;国际竞争激烈。3.国际竞争激烈: 日本: 1980年,日本宣布已经达到“赶超型”现代化的目标,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技术大国。日本确立了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科技立国”战略,国际化的进展与“国际国家日本的战略目标。 l 教化必需担负起培育高层次、高水平科技人才的使命。l 教化要以培育独创性、创新性的科技人才为方向,对于过去适合于仿照型人才培育的教化体系予以彻底的改革。 l 依据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化内容要以不变应万变,重视基础学问的学习,同时,为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发展

7、,使就业人员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需使他们常常接受教化,打破传统教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人的限制,发展终身学习体系。 l 终身学习社会的目标20世纪90年头的教化改革l 培育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建力的人。 l 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 l 使他们成为面对世界的日本人英国:英国布莱尔首相将其政府发展的三个优先领域定义为“教化、教化和教化”。l 经济发展的须要 l 社会发展的须要 l 实现民主的须要 l 全球化的须要 第一轮改革浪潮: l 强调坚实的基础。帮助父母教化年幼儿童的“正确起跑方案”;3-4岁儿童的保育教化;5-7岁儿童班级规模减小;识字和算术方案等。l 小学、中学和特别教

8、化学校的改善,修改各个年龄段的学科标准。 l 改革的包涵度,支持有特别教化需求儿童的教化,使主流学校的学生从54%上升到60%,各地方当局也安排到2002年将逃学和社会遗弃量削减1/3;投资5亿英镑于“社会包涵:儿童支持”方案,用于被社会遗弃儿童、电子注册等方案的校内中心。 l 教化的全面现代化。现存的教化体系形成于70、80年头。这一体系促成了一些学校的发展,但同时,它又将11岁的儿童分成胜利的与不胜利的,给部分人供应优秀的教化。将来我们须要满意全部儿童的教化须要,我们须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他们学得更好,达到更高的目标,能克服障碍。儿童的教化不应受到学校的限制。 其次次改革浪潮:l 投资10

9、多亿用于学校网络建设。目前已有超过60%的小学、45%的特别学校和90%的中学是国家网中的一部分,每周被访问100万次。我们还将投资2.3亿于老师ICT培训。 l 改革0至3岁儿童的教化和保育,尤其给那些处于不利地域的儿童供应校外学习机会。到2002年,一半以上的中学和1/4的小学学生能接受校外家教中心的指导。l 学校广泛地与图书馆、博物馆、社区中心、高校、学院以及国家足球俱乐部合作进行“胜利动力”方案。l 为老师培训制定了标准和内容,并建立了老师委员会,提高老师的薪金。 l 成就:l 学生没有毕业就离开学校的人数从50000下降到35000; l 被排斥在学校之外的学生数大幅下降; l 在1

10、6岁考试中获得5个较高等级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 l 获得A级毕业证的学生比例上升,获得职业证书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多; l 不胜利学校在新政府起先的头一年半中还呈上升趋势,随着政府检查的实行和严格的政策管理,1999年来其数目持续下降;l 不胜利学校的改良时间从25个月下降到17个月。美国:l 自从1957年苏联胜利地放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美国人就对自己的教化落后产生了危机感。l 1983年里根政府发表国家在危机中(A Nation at Risk)报告书,警告美国的中小学和高校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而且落后于美国自己以前的水平。 l 从1983年以后,各种民间教化团体也纷纷提出了教

11、化改革报告书,如1984年的“派代亚安排”(The Paideia Proposal)、1986年荷姆斯小组(The Holmes Group)的“明日的老师”。l 1989年老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实行全国教化高峰会议,确立国家教化目标(National Education Goals)。l 1994年以后,克林顿政府也经由国会立法通过三项法案,即“目标2000年教化法(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改善美国学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及“学校迈向就业机会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

12、s Act) ”。l 2001年小布什总统经过努力,获得两党多数国会议员支持,通过“一个孩子不拉下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并于2002年1月8日完成签署这项法案。l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7月宣布“冲向顶峰(Race to the Top)”的教改安排。4.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逆境l 生态环境的恶化l 自然资源的短缺l 人口的快速膨胀 l 科学技术双面性(二)小背景l 留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忽视看法、情感、价值观的培育;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l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l 学科本位严峻。l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l 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第三节

13、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一、变更传统教化存在的弊端二、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其次章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内容:l 培育目的l 培育目标一、培育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关于“教化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化方针,全面推动素养教化。新课程的培育目标:l 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酷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l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尊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l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l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实力、科学

14、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l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l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基本内涵新课程的培育目标,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全面发展教化方针和素养教化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l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l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l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l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l 社会责任感;l 创新精神、实践实力; l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等现代公民素养;l 终身学习的愿望与实力;l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l 审美情

15、趣和生活方式。(三)特点:基础性:新课程的培育目标,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化的基础性,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更包括思想品德基础,还包括终身发展的很多方面的基础。二、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l 变更课程过于留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的学习看法,使获得学问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l 变更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先择性;l 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留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阅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学问和技能;l 变更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l 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