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6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14565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戊戌变法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6课 戊戌变法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6课 戊戌变法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6课 戊戌变法6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6课 戊戌变法6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课 戊戌变法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戊戌变法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设计者: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殷斐斐教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

2、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对戊戌变法有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在思维能力上,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戊戌变法的影响有一定困难,不少同学对谭嗣同的殉难存在误解。基于以上学情,在课程的重点内容上,我尽量减少理论性的陈述,辅之以图片和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感悟历史,从而攻克知

3、识难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通过观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知道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百日维新”等史实。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对历史材料进行解析,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变法殉难的故事,感受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资源自制PPT课件参考学术著作:戊戌维新运动史话、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戊戌变法史、从晚清到民国、戊戌政变记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甲午之痛展示:吴

4、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提问:据材料判断吴玉章提到的“战争”和“条约”分别指的是什么?展示:油画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场景。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除了带给国人伤痛、屈辱之外,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维新运动被提到日程上来。这场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是什么?结局如何?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戊戌变法。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定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条约

5、”为马关条约。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问题导入,温故知新,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切身感受民族危机的沉重,引发学习兴趣。以提问的方式呈现本课三个探究内容:变法的兴起、变法的发展和变法的结果及其影响。二、新课维新之路展示:北京市城区地图:标注三个地名:松筠庵、仁寿殿、菜市口,这些分布在北京各处的地点似乎毫无联系,但在120年前,就是它们因戊戌变法而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一历史事件上演的重要舞台。先带领学生走访松筠庵(笔者注:北京市西城区达智桥胡同12号院),100多年前这里曾上演一场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展示:1895年5月10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

6、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提问:1.请简要概括申报所记历史事件。2. 结合所学你认为举人们因何而发起此次请愿行动?3.关于这次请愿活动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展示:“公车上书”发起人、请愿内容、请愿结果。归纳:这就是轰动京师的“公车上书”,运动虽然失败,但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提问:阅读教材“人物扫描”板块,请你为康有为、梁启超分别设计一张名片。过渡:为宣传变法思想,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堂、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全国学会、学堂、报馆的分布情况图以及重要的学会和报刊创办情况。归纳:维新运动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是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和梁启超

7、担任主笔的时务报。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提问:1.梁启超认为变法最核心的要务是什么?2.请你概括梁启超和严复观点的共同之处。补充:维新派的概念。穿越时空之旅第二站:颐和园仁寿殿展示:1898年,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的图片。过渡: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补充:光绪皇帝

8、的经历。提问:为何叫“百日”? 认真观察地图,感受历史情境,近距离感受历史的脉搏。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了解“公车上书”基本情况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老师呈现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对“公车上书”的认识。阅读课本,设计名片。观察地图,了解戊戌变法期间舆论宣传动员情况。在老师引导下,阅读材料,逐层剖析问题,认识到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在于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比起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更向前一步。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吸引学生进入到对实际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新颖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开放式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学生感兴趣

9、的问题为着眼点展开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有趣的活动设计,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获取基本史实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图代史,直观清晰,渗透时空意识。通过梁启超、严复两个核心人物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新派主要“新”在变革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上,即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提问:阅读课本P30页百日维新的内容,思考:百日维新涉及到哪些领域?有何作用?展示:初十日寄各省添设海军军费十一日明发各省一律设立学堂十五日明发各省农政、工艺并设商务局十七日寄刘坤一、张之洞,拟定商务办法十八日寄刘坤一、陈宝箴,浙湘省建枪弹厂斟酌筹办十三日寄沿江沿海沿边各省推广口岸十三

10、日明发南北洋及沿江沿海各省增设水师学堂提问:你对百日维新的进程有何认识?展示:提前给学生准备的身份牌(清廷官员、八旗子弟、农民、绿营士兵、旧式知识分子)和锦囊。提问:1.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对待变法态度如何?2.对变法的推进会产生哪些影响?穿越时空之旅最后一站:菜市口展示图片并总结:变法的内容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他们不断向慈禧太后进言,“变法保中国,不保大清”,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废新法,同时大肆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亡日本,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阅读百日维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产生的作用。阅读材

11、料,引发思考,朝廷密集下达政令地方官员能一一照搬吗?积极参加角色扮演,感受各个阶层对变法的态度,了解戊戌变法所面临的巨大阻力。聆听讲解,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理解百日维新“新”在何处。摘取百日维新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变法措施的急促以及政令下达的密集。为之后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铺垫。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神入”历史,切身体会各个阶层对变法的态度。三、戊戌之思1.谭嗣同殉难提问:在六君子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谁?有没有同学简要介绍下谭嗣同的经历?补充:谭嗣同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湖北巡抚。甲午战败后,谭嗣同和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走上维

12、新变法道路,是其中思想较为激进的一位。谭交友广泛,颇具侠客气质。戊戌政变发生后,谭拒绝出逃,决心为变法去牺牲。展示:谭嗣同语录。提问:大家怎么看待谭嗣同的殉难?归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遇到危难之际,如果没有人愿意为此贡献力量甚至是牺牲生命,这个国家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谭嗣同决心以身殉道,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这种血性和英雄气概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的。在这个意义上,谭嗣同死得其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感知谭嗣同的命运起伏,深刻了解谭嗣同为国为民勇于担当、求索奋进的人生抉择。学生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背景及其经历有了深入的理解,可以做到“同情之理解”,在这一情感体验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人生感悟:应该树

13、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并最终内化为优秀的品格。这是进行“家国情怀”涵养的绝佳时机。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3.戊戌变法的影响小结:百年戊戌沉思录小组讨论:提问:请依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看法。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材料二: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材料三:伯兄规模太广,志

14、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遗集提问:据以上三则材料思考维新派在推行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四: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慈禧以玩偶视之, 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材料六: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寻找原因是枝节上寻找,自然进入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能合理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梁启超对于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2001年提问:据以上材料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研究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分组讨论,研读史料,整体感知戊戌变法,形成以下几点共识:爱国、救亡、启蒙、近代化探索关键一步。通过以上不同视角、不同时期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