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14405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猪场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一、我国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疫病、环境与食品安全的恶性循环近年来,猪的重大疫病、非典型疫病、继发感染和多病原混合感染疫病在我国传播面之广、速度之快使养猪业损失巨大,令业者谈病色变,防不胜防。疫病何以猖獗?众所周知,疫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取决于病原的数量和毒力、病原孳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宿主的抗病力,因此,所有疫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特点几乎无一不与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善以及两者所弓1起的应激有关。二十世纪7O年代,我国引进集约化养猪生产模式和技术,推动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养猪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全国平均出栏率由1 975年的57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0,可谓功不

2、可没。但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副业型养猪为积肥的观念,以养猪盈利为目的,必须引进生产性能高的洋猪种,采用大规模高密度饲养、工厂化流水作业等集约化生产工艺,因此导致猪舍潮湿、有毒有害气体和尘埃微生物含量超标,饲养环境恶化:同时,由于粪便污水量大而集中,难以净化处理和就地消纳,使场区和周围环境遭到污染,加之引进洋猪种带进新病原,这都为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成为疫病猖獗的外因。此外,集约化生产工艺把猪当作生产机器,迫使其接受无奈的生存条件,圈小活动少阻断了正常行为表达,限位栏剥夺了行动自由,早期超早期断奶强拆了母子情,频繁转群、并群引起了精神紧张和争斗,去牙、断尾、去势造成了恐惧和创伤等等,

3、使猪的一生都在遭受多重应激原作用,长期、强烈的应激降低了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即使猪群不发病,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疫病的易感性提高,成为疫病猖獗的内因。面对集约化养猪疫病现状,人们不得不对多种疫病进行多次免疫,使用抗生素、驱虫剂、激素等各种防治疫病的饲料添加剂,反复对环境进行消毒,大剂量用药治疗,这些防治措施又引起了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和新菌株、新毒株的出现,也会导致猪自身的免疫抑制,在疫病防治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成为新病多、病难防、病难治的原因,也是进一步加重饲料添加剂、兽药、消毒剂对环境污染的原因,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疫病猖獗又成了猪肉遭病原污染和药残超标、肉品不安全的原因,形成

4、了一个更大的环境、疫病、食品安全恶性循环的怪圈。2疫病防制观念的误区对疫病采取“防重于治”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在“防重于治”的观念和技术上存在的误区,却使我们在疫病防制上处于尴尬境地。(1)在“防”上过分依赖疫苗和消毒。免疫接种是有效的防制手段,但对大多数疫病保护率不是很高,加之疫苗质量、保存和使用等问题,免疫效果不好或无效的情况屡见不鲜,更何况疫苗的免疫效果必须要有卫生的环境和良好的饲养管理来保证,在已被病原严重污染、应激导致免疫抑制的猪群中,就不可能有好的免疫效果,如果使用活苗还存在引进病原和毒力返强引起爆发的危险。可见,不是疫苗打得越多越好、打什么疫苗都有效,而是应当摸清本场的疫病情况

5、和流行趋势,该打的必须打,打就打好苗,并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实施科学、精细的饲养管理来保证。消毒是控制杀灭环境病原的有效措施,但不是消毒越勤越好、消毒剂越浓越好,如果舍内和场区、各猪舍之间消毒时间不同步,转群时猪体不消毒,猪舍间的工具乱用、人员乱串,不实行全进全出,则不能收到好的消毒效果;消毒剂的浓度严格按正常配比就足以起到消毒效果,但实践中往往不用计量器具凭感觉配制,浓度过低起不到消毒作用,过浓不仅浪费,还会伤害人和猪,加重消毒剂对环境的污染。(2)在“治”上过分崇拜药物的作用。饲料、饮水加药,无病预防投药,有病大剂量用药。事实上,由于当前疫病的复杂性(病毒性继发细菌性疾病或两者混合感染疾病

6、等),一旦发病,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无疗效,更何况“是药三分毒”,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因此,还是以加强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猪自身抗病力为上策。顺便提及,实践中不分析病情而错误用药、不合理配伍用药、单一使用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等情况也较为普遍,甚至存在违禁药、过期药、伪劣药也敢用的现象,不仅可能引起耐药性和毒副作用,起不到防治效果,甚至会带来危害和损失,应当引起警惕。根据上述误区,有专家提出应将“防重于治”改为“养重于防,防重于治”。这是对疫病防制观念的更新,这里的“养”包括了加强营养、精细饲养管理、减缓应激、改善猪舍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等内容,力求创建一种资源节约、清洁生产、人猪和谐、

7、环境友好的养猪模式,达到提高猪群健康和生产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促进农牧结合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实现健康可持续养猪生产必须综合畜牧、兽医、环境、工程等多学科技术,本文仅简要地就有关的工艺与环境工程措施发表以下浅见,以求与业界同行商榷。二、猪场生产工艺猪场生产工艺包括猪场性质和规模、主要生产指标、猪群组成和周转流程、饲养管理方式、场地规划及布局方案、猪舍样式和内部布置、饲养管理设备、舍内环境调控方式及设备、粪污处理工艺及设备、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等。工艺设计是猪场建设的依据,也是建成投产后指导生产的依据。以下仅简述涉及本议题的主要工艺内容。1多点式建场三点式建场是为了实施早期断奶隔离饲养(

8、Segregated Early Weaning,SEW),以尽量在母乳抗体消失之前将仔猪隔离饲养,减少垂直感染和群间横向感染,将猪场分为繁殖、保育和待售三个分场进行建设。我国已有不少三点式猪场,规模一般不少于600头基础母猪。各分场间最好有不少于50 m(国外要求3000 m)的隔离带,并植树绿化以增强隔离效果。规模较小的场可建包括繁殖分场和待售分场(含保育舍)的两点式猪场。养猪合作社(小区),最好也按三点式规范化建设,规模宜为600头母猪左右。2全进全出是指一个单元或一栋猪舍的猪同时转进(进舍前应进行猪体消毒)或转出,进、出猪之间有1周左右的空圈消毒时间,这对阻断猪群间疫病的传播有显著效果

9、。全进全出一般按周(7 d)进行,每批周转的头数取决于该猪群每周的存栏猪数。当猪场规模较大,某猪群周存栏头数可以设计为一栋猪舍时,则一栋为一个单元,可整栋全进全出;当周存栏头数不足一栋时,可将一栋猪舍分为二至数个单元,按单元全进全出。不同猪群须设置的单元(栋)数等于该猪群的占栏周数(饲养周数加空圈消毒1周)。每单元(栋)设置的圈数等于该猪群的周存栏头数除以每圈容纳的头数。一栋一个单元时,可按常规猪舍设计:每栋设数个单元时,猪舍北侧宜设15 m宽的通长走廊或廊棚,以便对各单元进行管理。猪场规模较大(1200头母猪)时,所有猪群均可实行全进全出,如因条件限制不便按7 d全进全出时,亦可按半周(35

10、 d)计算单元数和每单元圈数,但空圈消毒仍需7 d。当猪场规模较小(300头母猪)所有猪群均难以实行全进全出时,各种猪舍均应多设计出可容纳1周存栏猪的栏圈,以保证每个猪栏的猪在转出后都能空圈消毒1周。介于上述两种规模之间的猪场,可将产房和保育舍设计为单元式全进全出。3干清粪与垫料养猪水冲粪、水泡粪均采用缝隙地板作为排粪区,粪尿和冲洗水落入板下污水沟后,前者靠沟端设置的水斗每天数次冲洗,后者则在沟内积存,沟满时打开沟端闸板放流,由于打扫猪圈靠水冲洗,粪尿全部进入污水沟,故污水量大且浓度高,使污水净化的负荷和难度加大,同时,也会导致猪舍潮湿、空气卫生状况恶化。干清粪是靠带3坡度的猪床地面、缝隙地板

11、或清粪沟使粪和尿、水分离,粪每天数次及时人工清除(亦可用机械),污水由地下排污管网排至污水处理设备,由于不用水冲水泡、无粪尿存留,故可降低舍内湿度,改善空气卫生状况,也大大减少了污水量和浓度,是改善舍内环境、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措施。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分别采用水冲粪、水泡粪或干清粪三种不同的清粪方式,日排污水量分别为200250 m#+3、120150 m#+3和5080 m#+3,BOD5浓度分别为40007000 mgL、800012000 mgL和12001500mgL。垫料养猪可分发酵床养猪和干法养猪两种,前者是用锯末、粉碎秸秆等垫料拌入菌种、猪粪尿堆积发酵升温至40以上,然后满圈铺1

12、 m左右厚,放入猪群后只酌情清除、更换表层垫料,下层垫料几年不清除,在圈内形成有机肥。后者是只铺低于猪床的排粪区,根据吸收粪尿情况(一般1015 d)彻底清除并更换垫料,清出的垫料集中堆肥继续发酵形成有机肥。两者均不产生污水,并实现了粪尿、秸秆的循环利用,但前者有冬季舍内潮湿、夏季床面高温(40oC左右)导致热应激和湿疹、猪蹄甲受到磨损等缺点。4单体栏与群养栏母猪的单体栏是母猪一生的桎梏,是导致猪长期应激的应激原,是引发异常行为和恶癖,流产、难产比例增加,四肢病增多,母猪使用年限缩短的重要原因,建议空怀和妊娠母猪禁用单体栏,改为小群饲养。哺乳母猪仍可采用防压架产床,一是可防止压死仔猪,二是其饲

13、养日仅5周左右对母猪影响相对较小,但产床宽度应由传统的1718 m增至20 m,使仔猪保温箱可全部沿饲喂道横放,给仔猪提供较大的补料、饮水和活动区,以满足其嬉戏的行为需求,有利于仔猪健康和生长发育,并便于沿饲喂道即可观察仔猪和投药打针等管理。有人建议允许同列产床(至少相邻23个产床)的仔猪串圈,既可充分利用仔少的母猪的奶水,减少垫窝猪,又可增加仔猪的活动和不同窝仔猪的交往,有利健康和发育,并便于断奶后重新组群,不妨一试。群养栏面积小、深度浅、饲养密度大是造成舍内卫生状况差、引发异常行为和应激的原因。建议空怀和妊娠母猪(含后备)45头一栏,每头面积不小于25m (含缝隙地板,下同):保育仔猪可原

14、窝或810头一个保育床,尺寸应与产床相同(每头近05 m );生长和育肥猪宜10头(最多20头)一圈,每头面积分别按081 m和112 m设计;种公猪一头一圈,面积8(带运动场时)12 m#+3。每群30头以上的大群饲养,必须有面积足够大的猪栏,否则群太大超过了猪识别同伴的能力,会导致争斗不断。猪栏深度浅则难以区分采食躺卧区和饮水排粪区,床面必然污浊潮湿,影响猪休息,并易孳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发疫病,恶化猪舍环境。建议群养栏和公猪栏深度(包括缝隙地板)3540 m,宽度可由所需面积和深度决定,但不宜小于25 m。在管理上须训练猪在排粪区(或缝隙地板上)定点排粪尿,并每天至少2次清粪。5饮水

15、方式我国普遍采用鸭嘴式饮水器,但往往因安装高度不正确、水压过大、漏水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猪圈潮湿和污水量加大,故须按规定水压(鸭嘴式和杯式4 kgcm、乳头式02 kgcm )供水,必要时可在猪舍设减压水罐;饮水器安装高度一般为乳猪1015 cm,保育猪2535 cm,后备和育肥猪4055 cm,成年母猪5565cm,成年公猪7075cm。此外,安装饮水器均应加设防止刮伤的装置,并经常检查漏水及时更换弹簧。母猪(特别是妊娠猪)使用鸭嘴式饮水器常饮水不足造成便秘,有的场采用水泥联通槽,先放水、后加料,强制猪边吃边喝,效果很好。产房和保育舍应设投药水箱,需要时关闭供水系统阀门,由水箱供水。三、猪场设

16、计1场址选择和场地规划布局场址选择的原则已成为老生常谈,但仍需强调几点。一是保证所需场地面积,经验表明,一点式设计时每头母猪应不小于667 m#+3,三点式设计则需16675 m#+3或更多,并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猪场与村镇居民点、工厂和其他牧场、交通干线等须保持5001 000 m的卫生间距,在距饮用水源3 km内及风景名胜区不得建场;三是每头存栏猪最好有不少于3335 m的土地来就近消纳粪污。2规划和布局(1)分区任何猪场均须区分为场前区(办公、生活用房及更衣消毒、料库等附属用房)、生产区(猪舍及配套设施)和隔离区(隔离猪舍及粪便及污水处理、猪尸剖检及处理设施),并按场地地势、当地全年主风向顺序布置上述各区,各区间应留出适当距离并植树绿化。一点式建场时,建议将生产区分繁殖、保育、待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