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14304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阅读附答案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 世纪解释学兴起, 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 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 程,作 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 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 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

2、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 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 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 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 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 含蓄与简洁,其有限

3、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 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 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

4、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 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 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 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

5、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 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 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 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 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

6、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 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 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 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 理解就

7、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 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 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 感情,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参考答案1. A 【解析】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 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2. C【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由第四段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动的”并不是“这种结构影响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因;依据文意来看,其 原因应该是“接受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先于作品而存在”。3. 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 越是具有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