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13818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梳理专题四八下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与朱元思书(青海近7年未考)吴均文言词汇分类积累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通假字反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转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古今异义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经纶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戾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恶一词多义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极点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词类活用东西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奔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上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轩邈

2、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息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净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虚词俱风烟俱净全、都则蝉则百叫无绝助词,没有实在意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风烟俱净俱:_全,都_(2)从流飘荡从:_顺,随_(3)急湍甚箭甚箭:_甚于箭,比箭还快_(4)负势竞上负:_依仗;凭借_(5)争高直指直指:_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_(6)鸢飞戾天者戾:_至_(7)经纶世务者经纶:_筹划_(8)横柯上蔽柯:_树木的枝干_2(2016菏泽中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B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余,大喜曰D在昼犹昏 神龟

3、虽寿,犹有竟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6恩施中考)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_(2)(2016恩施中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两岸的高山)凭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_(3)(2016随州中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_4作者写“水”突出水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方面写水的?_突出

4、水的“异”。写水色、水清、水急。_5作者写山之“奇”,写景顺序是怎样的?_由高到低,由远及近。_6(2016菏泽中考)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中,“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_“鸢飞戾天者”指追逐名利的人,“经纶世务者”指热衷于官场的人。_7(2016菏泽中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_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是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_读与朱元思书做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猛浪若奔奔:_飞奔的马_(2)蝉则千转

5、不穷 转:_同“啭”,鸟叫声_(3)任意东西 东西:往东西飘荡_(4)经纶世务者 经纶:_筹划(5)鸢飞戾天者 戾:_至_(6)横柯上蔽 柯:_树木的枝干_(7)水皆缥碧 缥碧:_青白色_(8)泠泠作响 泠泠:_形容水声的清越_2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1)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3)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却不是对事物的叙述,而是述说行旅所见,描绘奇山异水。B“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的深邃澄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C文章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闹景象。D本文描写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所见,历历如画,读来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