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第一颗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37808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第一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第一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第一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第一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第一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第一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第一颗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亚非大河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母亲河以及主要文明成果。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代埃及国家为例的详细分析,学生能够正向迁移,自主学习其余三个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最后归纳得出“大河文明”的初步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

2、不朽纪念碑懂得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必须保护母亲河,珍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学重难点:探究大河与文明(主要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关系。古代埃及教学过程:一、 导入请学生朗诵古代埃及人留下的诗句:“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提问:为什么埃及人那么深情地赞美尼罗河?学生回答后不做评判,告诉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来获取答案。二、 讲授新课1显示尼罗河的图片1-1(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多显示几张尼罗河的图片)提问:如果你是这古代埃及人,生活在这尼罗河附近,你会依靠什么生存下去?学生思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埃及的地理,分析文明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解释之前的问题

3、总结: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大约在每年的六月初,尼罗河开始涨水,十月份达到高潮。而到十一月底,大水开始撤退,此间被称为泛滥季,这样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这期间是播种期,到了下一年的四月中旬直至六月中旬,尼罗河水减低到它平常宽度的一半。这时是收获季,收获已经完毕,大地上光秃秃的,埃及人苦受太阳的炽烤,加上由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摧残,万物凋零,生命像是停止了运动,人们在焦急中期盼着新的尼罗河水的泛滥季的到来。尼罗河每年定

4、期泛滥,推动着埃及的农业的发展,同时尼罗河也成为了埃及南北交流的纽带,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比如,现在使用的公历,正是埃及人所发明的(课本第四叶)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分为两部分,南部狭窄的尼罗河河谷地带,即上埃及,首都为底比四,以及地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即下埃及,随着农业的发展在尼罗河附近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在公元前3100年以前,上埃及的国王美尼斯统一了埃及,之后埃及的首都为孟斐斯2显示埃及象形文字图片1-3(文化)(显

5、示有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壁画,墓碑)提问:古埃及人发明公历,如何传递给下一代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释: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是象形文字(同时观看图片1-3)(请学生阅读课本第四页),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壁画,墓碑中都有这种象形文字,而且这些文字只有神庙祭祀等少数人能够看懂,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提问:同学们,提及埃及,你们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金字塔、沙漠、木乃伊、3.显示金字塔图片1-2以及木乃伊图片1-4(政治)(播放一些埃及的金字塔图片)资料: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1座到112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

6、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塔底占地约52900平方米。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3米。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页资料)狮身人面像,在哈佛拉(胡夫的儿子)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

7、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提问:同学们知道,古代埃及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这些木乃伊又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

8、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等死后,均制成木乃伊,作为对死者永生,而且,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尘世生活的延续。受这种“来世观念”的影响,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要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这些坟墓,以求死后获得永生。以法老或贵族而论,他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建造坟墓,还命令匠人以坟墓壁画和木制模型来描绘他死后要继续从事的驾船、狩猎、欢宴活动,以及仆人们应做的活计,等等,使他能在死后同生前一样生活得舒适如意。金

9、字塔体现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宗教信仰,以及他的精密程度体现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能够建造这样伟大的金字塔,同时也反映了在那个年代古埃及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提问:我们来思考一下,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古代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呢?尼罗河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三、 总结归纳提问:结合今天所学,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埃及的影响。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言)发展线索:(1)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几十个小国(2)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建立(3)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教师板书归纳尼罗河的馈赠2.国家的出现1.农业的发展3.交

10、通纽带泛滥季(7-10)播种季(11-2)收获季(3-6)世界上最早的公历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四、 巩固练习1、填空(1) 埃及地理位置 。(2) 埃及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3) 境内唯一的水源是 ,是世界第一长河,由于该河每年夏季 ,冬季 ,所以说古埃及文明是 。(4) 古埃及文明产生时间 ,古埃及初步统一时间 , 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国, ,埃及被西亚的 所灭。 2、选择1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金字塔空中花园狮身人面像汉谟拉比法典 A B C D2统一的古代埃及建立于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000年C公元前15世纪 D公元前6世纪3古代埃及发老权力的象征是 A.狮身人面像 B.空

11、中花园 C.木乃伊 D.金字塔古西亚-古巴比伦复习导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那么,在大河流域的文明中,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一、讲授新课1显示图片1-5新月沃地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

12、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教师讲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

13、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显示图片1-6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显示几条其中的几条规定 (课本6)教师讲解: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

14、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我们简单的来看其中的几个案例请学生阅读案例后做简单分析教师提问通过这些条文,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又什么不同?学生思考教师总结: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过度:我们看的这几个案例都是后来认为翻译的,那原先记载在上面的,是用什么文字纪录的呢?3显示图片1-7 契形文字,1-8字母文字教师讲解在汉莫拉比的法典上所用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呢?因为当时的苏美尔人通常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二、总结归纳板书:三、习题练习古代印度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 地图1. 显示图1-9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兴起了许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