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1340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投稿邮箱: (请注明投稿期刊)征稿BLOGhttp:/ 周丽雯 黄英 【摘要】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其讲话内涵,不难看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必然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抉择;中国面貌翻天覆地变化表明改革开放是必然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命运 关键抉择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在讲话中重申了

2、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其讲话内涵,不难看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 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开始考虑突破苏联模式,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这两个讲话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受历史局限,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1

3、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的复杂情况使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偏离了正确方向,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尽管如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后人的探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文革时期,正是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由于错失良机,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世界银行报告,195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7%,而1

4、980年下降到2.5%;196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而1980年只占日本的1/4。文革结束后,中国急需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重新奋起。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改革开放是摆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困境和实现国家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追赶时代潮流、缩小同世界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首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遗憾的是,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

5、学认识,其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得以正确实施。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提出了判断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标准,应该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断言:“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

6、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样就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而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面貌翻天覆地变化表明改革开放是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缺乏活力,发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

7、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经济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8%(是同一时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外汇储备从1.7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位次从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长到

8、4140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947年7月,到延安考察的黄炎培与毛泽东交谈时,谈到了“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个人崇拜、以及封建腐朽思想残余的影响,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受到严重冲击。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立足于基本国

9、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确立;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由和人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使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巨大冲击: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造成

10、中华文化的断层;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排斥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禁令和迷信被冲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人们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实干精神被激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三位

11、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但并未把社会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三位一体格局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加大了社会建设,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七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这一部署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渠道拓宽,自主创业获得政策支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合理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2、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诚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分别为河北联合大学讲师,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 注释 毛磊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650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