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技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130647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治疗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家庭治疗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家庭治疗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家庭治疗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家庭治疗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治疗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治疗技术(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在于家庭治疗师认为,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 是独立存在的,某个人的病症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 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 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有多世代家庭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策略家庭治疗、经验/人本家庭治疗、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在实际的治疗当中,往往是多种流派技术和方 法的综合运用。家庭治疗发展至今,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对 于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实证性研究仍较为欠缺,依然处于思辨观察层 面,须深入研究证实,才能使其上升到科学实证的高度。这个问题并非 家庭治疗所特有,而是

2、所有心理治疗和咨询理论在建立其科学体系和推 广发展的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因而,将家庭治疗这一先进的方法引入 中国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之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其理论和概念的科学性。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 成是他个人的问题是不妥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 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他只是家庭症状的体现者。有的治疗 师认为带症状者的症状出现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家庭原有的平衡,或是转 移矛盾,转移家庭成员的注意点,是一种保护措施。也有治疗师认为, 带症状者的行为是对家庭压力所做的反应,而不是维持家庭平衡的保护 措施。家庭治疗系统观持交互决定论,并认为治疗师

3、在治疗过程中处于 家庭之中,而不是独立于家庭系统之外。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出 现问题往往是由于其家庭内部出现问题所致,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出 现故障的一个外在表现,在个人问题的背后通常蕴藏着更为严重的家庭 问题。因此,要想有效并彻底地解决个人问题,不能仅从个人身上寻找 原因和方法,而因以家庭整体作为治疗对象,从家庭整体的角度去理解 个人,找到个人问题的真正症结,通过对家庭内部系统的调整和改善来 达到对个人问题的治疗。二、家庭治疗各流派观点及评 价(一)结构派家庭治疗1、主要观点结构派家庭治疗核心概念是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次系统 (subsystem)和边界(bou

4、ndary)。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 程度和家庭联盟。在一些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中,可能存在着像母亲与孩 子联盟,父亲被孤立的家庭结构。这样的结构就导致了夫妻次系统的功能 不健全。在教育子女方面就会失调,教育子女是夫妻双方的事。但若母亲 和子女形成联盟,子女不听父亲的话,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会带来子女在 受教育方面的缺失。也使家庭中夫妻子系统边界不清。结构家庭治疗具有 简洁和实用两大特征,似乎也较切合中国文化下的家庭背景。2、评价在20世纪70年代,米纽钦的结构理论成为在家庭领域中最广泛应用 的概念化模型。结构理论因其简单、全面和实用而广泛流行,基本的概念, 如界限、次系统、联盟等.是很

5、容易掌握和应用的。他们重视个体、家庭 和社会背景,并且提供了一个清晰地组织框架来理解家庭和对家庭进行治 疗。他的治疗理念在当时对于许多家庭治疗师的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冲 击。(二)多世代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1、主要观点创始者博文(Bowen)认为,慢性焦虑是所有病症的主导原因,无论 是精神分裂、癌症或厌食症。相对应的对策以及预防药就是“区隔化”。 这里的区隔化指的是一种能够维持自身的独立完整同时隶属于家庭的或 其他群体的两种驱力间的平衡。区隔化低的人情绪融合度高,也就是说容 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找与自己区隔化程度相似的伴侣。当焦 虑程度增大时,区隔化程度比较低的夫妻就容易互相影响,增大

6、彼此的焦 虑感。他们会寻找各种途径来降低紧张和潜在的威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把第三个人牵扯进来,形成三角关系。如一对夫妻的矛盾未解决,可能不 去直面自己的矛盾。而是把注意力和焦点转移到照顾子女上。多世代传 承是博文独特的一个观点。认为不良的情绪系统是几代延续下来的。博文 的家庭治疗至少要了解三代的家庭关系。并绘制出家谱图,提供进一步的 分析。2、评价:博文提出的跨代传承理论在家庭治疗史上是个跨越性进步,把研究对 象扩展到祖父母家庭,这样不但打破了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治疗 模式,也不局限于核心家庭治疗模式,为家庭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更 广阔的视角,对以后的系统家庭治疗发展如结构派、策略派

7、家庭治疗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博文方法的可能的缺点是过于集中于个体与他们的扩展家庭的关系。 这可能忽视了直接作用于核心家庭的工作理论。在很多案例中博文解决问 题的方法是同一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在一起,鼓励他们面对他们的冲突, 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他们应该作什么并指导他们相互理解。然而博文的方 法是鼓励治疗师每次只与一个家庭成员交谈,这就忽视了家庭动力机制。(三) 系统派家庭治疗1、主要观点系统派的治疗特色是“反矛盾” (counter paradox )。治疗师不但警告 家庭不要过早改变,甚至还会扩大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差异。使家庭成员 在高压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找解决的办法。系统派的家庭治疗的工作模式是

8、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首先是假设形成(hesizing)阶段。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系统或关系的陈述。 治疗师在同家庭会谈之前,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提出导致家庭问题的 可能成因。这就像一张关于家庭问题的地图,给治疗师指引一个方向去询 问各种问题,并用收集到的信息去证实、修改或推翻假设。第二,要注意循环性。也就是说家庭互动模式不是线性的因果序列, 而是由互为因果的反馈链构成的。相对应的技术就是循环提问(circular questioning)。这一技术反应了米兰派系统性的理论假设。治疗师通过提问 发掘不同家庭成员对于某些事件或关系在观点上的差异,因而所关注的是家庭的关系,而非个人症状。第三,保持中立(

9、neutrality)。是指治疗师努力与所有家庭成员维持联 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联合与同盟之中。2、评价:(1) 超前性:将循环因果论、整体健康观、心身统一论临床操 作化,具体实践新医学模式,克服现代医学的过分技术化、非人性化弊 端。(2) 现实性:人类困境、难题、矛盾有跨文化相似 性,东西 方的功能不良家庭大同小异。描述性概念及干预措施有普遍性,可用于 中国。(四)策略派家庭治疗1、主要观点之所以称之为“策略派”,是因为这一流派的治疗师认为,问题本身 是真实存在的,必须由治疗师提出一套策略来加以解决。所以,只要治疗 师用他的指导者和权威的姿态,下达指令,要求家庭执行新的互动关系, 问题就会改变

10、。显然,在这里,治疗师是掌控全局的,并对家庭的改变负 有全部的责任。策略派治疗师可以清晰地把治疗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关系建立阶段一目标在于让家庭感到轻松。治疗师力图与所有 涉及问题的家庭成员建立起融洽的关系。(2)、问题探求阶段一目标在于探讨家庭寻求帮助的原因。治疗师会 询问每个成员对问题的感觉和看法。提出的问题例如:“你们最迫切需要 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 ; “你们觉得或希望你 们的家庭往哪些方向变化”:“你们每个人希望做哪些方面的改变?”等等。(3)、家庭互动阶段一在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讨论他们之 间的问题。此时,治疗师会特别注意行为的发生过程

11、,权利斗争,层级结 构,沟通模式,以及家庭中小团体的形成过程。治疗师的目标在于确认哪 些可能的策略可供在未来的治疗回合中使用。(4)、目标设定阶段一指治疗师与家庭共同确认问题的特性。通常会 拟订出一份合同,内容包括治疗的目标和一步一步的治疗方式,这能使家 庭成员持续地评估自己在达成这些目标上的进展情况如何。他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是“重新框视” (refraining )当问题行为 根深蒂固时,可以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解释此种行为。这背后的假设是,对 某种行为给予新的意义,可能会产生出另一种行为来迎合新的解释。他可 以帮助家庭成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行为,使得一些顽固的问题行为 也变得可以理解和

12、接受。“重新框视”的深层意义在于,其不仅会改变行 为的意义,而且往往还能使家庭进一步了解到互动关系中其它层面的意义。 “重新框视”己被许多其它流派所借用。2、评价:策略家庭治疗为家庭治疗领域提供了是一个新概念:聚焦于过程、形 式和沟通的影响,而不是聚焦于内容。策略治疗师更关注行为的变化,而 不是观念和理解,渐渐的,他们发展更多的技术,而不是理论。策略治疗 的主要特征是设计多种多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他们的理论相比较学院派 和学术派的理论显得更简单、实用。策略治疗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他 们具有理性、指导性和系统性,而当时有很多流派的家庭治疗师往往会被 卷进家庭的情绪中,这就显出了策略派的高明。然

13、而,几年之后,开始出 现对策略治疗的批评,说它的操作性太强。确实在那个时候,策略治疗师 对家庭系统的权力有夸大之嫌。(五)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1、主要观点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的观点是:治疗师也是被治疗的家庭系统中的 一部分,因而,治疗是并不能客观的观察这个系统。所以,治疗师同任何 一个家庭成员一样,都不可能揭示家庭的“现实”,大家都是依据自己对 家庭的假设来看待家庭以及家庭中的问题。一个家庭有几个成员,就将有 几重“事实”,绝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事实”。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治疗师将不再是一个外来的专家。他们的任务不 是去指导或操纵家庭,使之符合治疗师设想的样子,而是和家庭团结成一 个治疗师一家

14、庭观察系统,双方平等地进行对话,一起检视治疗师以及各 成员对于家庭问题所赋予的意义,并“共同构建”出新的意义。2、评价:社会建构主义是家庭治疗最新的几种取向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个流派。它反映了第二序人工头脑学的观点。也就是说,知识是相对的, 并依赖于脉络之中。我们的信念系统仅仅反映出我对于这个世界所做出的“社会建构”,而非“真实”的真理。有批评家指出,通过强调认知维度的个体和他们的经验,社会建构主 义者背离家庭治疗的一些既定的顿悟,即家庭是运作的复杂整体且心理症 状常常是家庭冲突的结果。我们的经验和自我身份部分是由言语构建出来 的,但只是部分而已。如果社会建构主义过于忽略系统理论的顿悟和忽视 家

15、庭冲突,那么社会建构主义就与家庭治疗毫无关联。(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1、主要观点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 统的体验式和人本主义治 疗模式。其治疗理论和方 法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本 信念以及对于家庭沟通的 重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 式的关键是将控制个体或 家庭病态表现的能量重新 塑造和转化,而不是单纯 的消除症状,是健康取向 的治疗方法,因此又被称 为人性认同过程模型。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 灵体验过程。最大特点是 着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她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 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

16、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 受,都值得尊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即身心整合和内外一致, 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萨提亚模式是关于“我自己”:内在和谐、做自己的主人;“我” 与“另一个人”:关系和睦;“我”所处的人际系统(家庭或组织)社 会和谐、家庭或组织成员之间和谐、协作、有凝聚力等的学问。萨提亚模 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 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 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 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 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2、评价:萨提尔的主要才能在于她是一个治疗师和训练师,而不是一个理论 的建立者或研究者,相对于其在治疗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