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12833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新课标材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组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爱的奉献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美国心理学家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据此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备课中,教师应该预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目的性,让教学更加有效。策划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二、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建立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传统教学中,

2、教师习惯于讲授,新型的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构建互动的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首先,教师自己要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然后,教师还要跳出文本,不被文本局限在一个小天地里,而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文本,这样,就有可能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桥梁。最后,教师还要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对文本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我深入地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了吗?我找到了学生、老师、文本之间有可能存在的隔阂了吗?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要求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且要成为学生人生的

3、引路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力求做到:心中有爱,爱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深入,收到实效.有效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一、创设问题,激发探究。二、创设情境,引发探

4、究.三、预设时间与空间,激励自主探究。四、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发探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取向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如下引导: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过程调控。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任何人生来都有一定的潜能,所以教师必须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调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5、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调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解、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教师要对“坏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教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教学中,尽量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以鼓励性评价。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新课程强调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弘扬个性化体验;要调控教学活动,以参与求体验;要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体验。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研发者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学

6、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要适应这一形式的变化,积极开发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以博客等网络资源为载体,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空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充分挖掘学生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应巧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妙用学生的“节外生枝”,用心倾听疑难;善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应对挑战的,这就需要课程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三方面的整合:学科资源整合,教师资源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整合。在课程资源整合中要注意:以学科教学目标为统摄,分清主辅;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

7、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承担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为,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要有过硬的知识功底,终身学习,丰富自我,超越自我。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注意积累经验。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材料2011年12月28日,在总结数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个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各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

8、学习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数学学科,此次修订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课程标准终于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开启了破冰之旅,颇有力度地扭转了曾坚持近60年的“双基”、“双能传统课程目标导向。从“双基”到“四基”、从“双能”到“四能”,新课程目标在原来的“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来的“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更多方位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映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本

9、质。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2011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修改。主要修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1)重新撰写“前言”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不仅一般性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还特别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10、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课程标准(2

11、011版)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将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形成附录1和附录2。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不仅增加了案例的数量,并对案例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为了帮助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学实施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2011版)。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以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就减少了课程标准(2011版)正文的篇幅。2、关于数学教育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改在原则框架的基础上,课程标准(2011版)修改了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的作用以及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使其更加合理清晰。提出10个核心概念,完善了课程目标。(1)关于数学的意义和

12、数学教育的作用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数学的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段文字集中阐述了数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而刻画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改变了课程标准(实验稿)阐述数学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的状况.课程标准(2011

13、版)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表述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文字强调了数学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养,进而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2)关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基本理念的结构,只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14、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就把单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取舍上升到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这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也是对数学教育者提出的要求。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基本功能的要求,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进一步,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体现了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既是广大家长的呼声,也是国家的工作目标.同时,每一个人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数学教育还应当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使不同的学生

15、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都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特别要关心那些暂时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引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的“数学学习和“教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这个合并是为了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并就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做了进一步阐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阐述就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16、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当遵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都应当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提出的要求。(3)关于数学课程的若干核心概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计中提出的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做了调整,共提出10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在本书“绪论”中有具体阐述。提出这些核心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上些重要思维模式,希望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