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12786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的思考摘要 危机往往意味着变革与新生,在金融领域里也是如此。纵观世界经济历史,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往复交错的历史。在金融创新活动中,人们无法规避固有存在的金融风险,此种风险得以不断积累,最后将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把握每一次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在此基本上推动国内金融事业创新是现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定。核心词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发展 纵观全球重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论是给世界金融监管带来深远影响的1929美国股市大崩盘,亦或是结束东亚经济奇迹的1997东南亚金融风暴,还是在本世纪头十年遇到的难以估计的美国次贷危机,我们都可以清

2、晰的看到全球环绕危机所做的一系列变革安排,盼望借助创新度过危机。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更加进一步地结识金融风险与创新的本质对摸索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金融深化之路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一、世界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爆发形成危机,推动金融创新,孕育新的风险的循环史。1636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历史上记载的第一种投机性泡沫事件,即荷兰的“郁金香狂潮”。由于欧洲贵族的狂热追捧,加上对人们投机心理的最大限度“创新”迎合:诸如对球茎的风格买卖,将来买卖,郁金香的价格不断飞涨,最后上升到令人瞠目的1000美金1朵的高度。市场狂热背后的危机终于爆发,短短几天后市场上的郁金香再也无人问津

3、,由于史料所限,我们无法量化这次危机的危害限度。自那之后,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相生相伴,正式步入人类的视野,再也没有消失过。下表(丁华美 )罗列了18世纪以来的重要国家经历的重要危机状况。表1 18世纪以来重要国家重要金融危机序号时间(年)重要国家重要因素11719-1720英国南海公司浮现的“泡沫公司”21820法国密西西比股票泡沫31846-1847英国英国铁路狂热41907美国银行危机51929美国股市“大恐慌”61970拉美债务危机,对拉美银行导致的冲击71974-1975全球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裂81979-1980墨西哥、巴西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美元91985-1987美国

4、房地产、股市和金融体系崩盘101986-1989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引起了“大崩溃”111990-1992日本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121992-1993英国波及欧洲欧洲汇率机制(ERM)危机131994土耳其货币和银行危机141994-1995墨西哥西波及全球投机资产价格泡沫151998俄罗斯债务风波引起震荡161997-1998亚洲和俄罗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171999巴西金融危机18土耳其里拉崩溃以及阿根廷主债权拖欠19-美国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20美国全球次级债务危机和全球信用市场动乱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实例。金融创新的一种重要意义就在于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金融创新往往又会

5、生成新的金融风险。因此我们说金融风险与创新存在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统一于金融的不断发展这一过程中。上世纪代以来的美国金融创新历程是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创新最典型经验。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发生大崩盘并引起连锁反映,导致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30年代“大萧条”。大萧条期间共有11000家银行倒闭,占全美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信用体系遭到消灭性的破坏。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 Steagall Act),实行分业经营,严禁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限制跨州设立银行,限制利率等。之后相继又颁布了一

6、系列法案,逐渐形成了市场分割的分业经营的严格监管的金融制度。直到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在美国实行了66年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美国金融业进入新纪元,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金融监管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来,美国又迈出了改革金融监管的步伐,在全球率先倡导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转化。比较美国人做法,危机一次,变革一次,,更加发展一次。每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制止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反每次金融危机,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层楼,正是一次次危机让美国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也许,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而

7、金融创新孕育了新的风险。人们从事金融创新活动的本源,无非出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惊,或从中牟利的贪婪,,即规避、转嫁已有风险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如果创新不加以规范限制,则会失去控制,从而在引起的新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金融衍生交易品的创设最初是为了规避风险,但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的浮现重大事件的罪魁祸首。例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交易员进行大量的日经指数期货交易导致巨额亏损,最后使这个有着200近年历史的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其直接因素便是对冲基金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上大量沽售泰铢,导致泰铢汇价急剧下跌,从而掀开了触目惊心的东南亚金

8、融危机的爆发。此类的巨额亏损极为彻底地展示了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风险。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公式。多么顶尖的管理者,还是所谓的风险中性操作原理都是无法逃过风起云涌的市场的。其主线因素就在于金融活动的赚钱抑或亏损都是由资本的跨期活动所带来的。资本运动的跨期性意味着风险和收益是孪生姐妹,通过金融的不断创新,金融所内蕴的风险得以更隐蔽的积聚,如果没有合理释放,她所带来的破坏力是惊人的。虽然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在规模、限度和影响范畴上各不相似,但无不阐明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步对金融体系构成严重威胁。三、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探讨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三者之间与否存在平衡的途径。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9、是雷曼公司的宣布破产,政府没有在最初时刻施以援手,使得9月16日至9月19日,美国的货币基金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全面冻结,从而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简朴的说这是一层扣一层的次级债务危机,然而事实上其主线因素是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其外在体现为金融创新过度,内在本源是对金融创新监管的不力。”自上世纪末期美国有选择的开放了金融混业的经营之后,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似乎是一种国际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华尔街的投资者得以通过创新获得大量超额收益,一方面社会上的一般投资者也享有到经济和金融繁华的成果,而作为政府的代表,美联储及各类监管者似乎也乐于见到如此皆大欢喜的局面。然而由于任何创新都是双刃剑,在掩盖

10、或转移既有风险的同步也突破了既有可控的范畴从而导致新的风险,而政府当局基于利益人或理论界的呼吁放松此类监管就必然会带来一次“新危机”。这恰恰阐明了理论界的功利,对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结识局限性,导致金融监管创新局限性,从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为此我们比较分析一下次贷危机发生时世界多种重要金融产品构造、流动性,以及世界金融的监管形势就可以得出结论。截止究竟,世界银行资本占世界GDP10%,世界银行负债占世界GDP154%,世界债券加股票加银行资产是全球GDP的4倍,但金融衍生产品却达到596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2倍。全球金融市场的极度繁华事实上是极不合理的。就像当年的郁金香泡沫没有破灭之前市场

11、上充斥有钱人,流动性同样,其实这样近年过去之后,次贷危机并没有固然的比前者高明。只是穿上了复杂的数学定价公式这一外衣。那并不意味我们对风险的警惕可以减小。遗憾的是人们只满足于对钻研出复杂的收益公式,对风险就没有同样深刻的结识。金融监管当局反而在对金融监管效率的研究中浮现“被俘虏”的趋向。回到美国次贷债务危机自身,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资产证券化是将那些缺少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见钞票收入的资产(如住房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发售给特定发行人特别目的机构(SPV),通过创设一种以该资产产生钞票流为支持的金融工具或权利凭证,进而将那些不流动的资产装换位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发售和流通的

12、证券的一种融资过程或融资措施。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事实上是以资产产生的钞票流为支持,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是运用资我市场对自唱收益和风险进行重新分派的过程。因此资产证券化所发明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一旦资产证券化过度了(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有句名言:“如果有钞票流,那就将它证券化。”),就会拉长金融交易的链条,使得美国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少透明度,外行人甚至专业人士都无从判断被打包重新发售的金融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关怀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本是什么,也不懂得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金融风险就是这样急剧放大的。因此当这些创新产品

13、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浮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本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那么多的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人就像金融风暴所刮起的波浪,逐级受到影响,威力越来越大。而正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滞后,致使此种“金融创新”犹如脱缰之马。投资银行业务被觉得是过去十几年中美国最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因1999年11月4日,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而有了根据。但是投资银行业务却是长期游离于现行的金融监管之外,不受监管的场外交易大量存在,有些甚至连交易量都无法记录。负有维护美国经济整体稳定重责的美联储却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而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的美

14、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只是在通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这就使得像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波及多领域的“巨无霸”,在相称长一段时间里处在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事“金融创新”。 量子基金的掌门人,金融大鳄索罗斯近来提出一种对金融危机的结识:当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限度到了监管当局无法计算风险的限度,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目前这轮超级繁华周期就失去了控制。金融创新自身是没错的,错的是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创新过度有两层意思,一是虚拟经济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监管创新滞后。比较这两层意思,不难发现,次贷危机前的美国流动性泛滥,监管交叉而空洞,繁华在一片沙滩

15、上。金融创新引起金融体系、金融业务及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系列问题,使金融监管当局实行有效监管不断遇到新的困难。长期在期货领域工作的芝加哥律师GaryM.Sinclari从另一角度对此加以分析:“政府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人员编制来开展此类必要的监管,由于监管将产生大量的费用,这样做太困难了。”从国际层面看,最急切的问题是原有的治理方式已严重滞后,国际金融组织是在用过时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全新的全球市场。管理缺位、乏力,直接导致了漏洞的浮现。因此,如何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国际重要货币发行和大型银行的监管和确立国际金融秩序的合理新安排是将来需要探讨的一种重要问题。两年年多以来,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导致了雷曼清盘、美国国际集团倒闭,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等一连串事件,这种“多米诺骨牌”和“蝴蝶”效应,让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一提到次贷,人们总是将其价值链中的创新工具与金融衍生品联系起来,几乎到了谈金融衍生品“色变”的限度。事实上,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综上所述,金融越创新,金融市场越发达,对监管制度的创新规定就越高。四、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金融危机中加快国内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金融深化。就在前几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