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总复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127072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总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 保康一中 孔令星一、哲学思想1、哲学内涵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从本义上看,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本质上看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产生看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特点上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世界观不能等同与哲学;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

2、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水”是万物的始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

3、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死

4、有命,富贵在天。】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并非都是科学的哲学。】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功能: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哲学对时代的激励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5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净化论;理论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6、世界是物质的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与运动】世界上一

6、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反对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错误观点: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要从上述两方面进行分析。】【意识的本质】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误观点: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们的主观映像。)【意识的作用或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8、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注意:单独考查意识作用时一定要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入手。】8、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9、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定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要按规律办事,二是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涵】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11

10、、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其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错误表述: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

11、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了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意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特点: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12、的历史的的统一。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或把适用于一定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的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2)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13、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归纳】追求真理既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14、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1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强调整体的地位和作用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强调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原理:整体有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

15、: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7、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8、发展的实质原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接受挫折与挑战。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0、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