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12415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分享(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感悟与反思禹城市齐鲁中学赵龙2012年8月1日 10:22来洪吉于12-8-1 12:22推荐基于全面分析的设计比较完美,通过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活动方式把“正义”的主题演绎的淋漓尽致,科学驾驭,必是成功一课。陈敏于12-8-1 13:30推荐本教学设计采用丰富案例:交警张昂、日本律师尾山宏、见义勇为模范等事例,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中采用小组讨论、现场采访、共同吟诵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准备充分,水到渠成,非常成功!吴育林于12-8-1 15:42推荐并加10分看得出是经过精心的准

2、备的教学设计。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特色。就本设计来看,正义制度应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稍显单薄;正义和公平是紧密了解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没有涉及,希望进一步探究。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感悟与反思内容标准三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遵守正义制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增强维护社会正义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知道如何维护正义行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3、培养正义感。我们学习正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正义感,目的就是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能有强烈的正义感,为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本课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落脚点就在于此。解决办法:通过学生比较乐见的微博形式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知。教学难点:正义的含义。教材中对正义行为的分析,主要是从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的角度来说明的。这就增加了我们理解正义概念的难度。突破措施:讲授法、交流讨论法、小活动的形式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分清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激发学

4、生的正义感,树立起强烈的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的现象,也有反面的、消极的现象,初中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一些负面社会现实,往往感到迷茫,产生疑惑,甚至盲目效仿。例如:有人落水,见死不救,讨价还价;歹徒行凶,无人相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等。学校生活中,也存在着个别破坏纪律、违反校规,以大欺小、勒索钱财,打架斗殴、侵犯别人权利等违法乱纪现象。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安排本课时教学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首先应明确划分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标准,这是增强正义感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理解正义要求人们遵守制度、规则与程

5、序,树立规则意识,这是增强正义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坚持正义的标准,不侵犯他人利益,鄙视并敢于制止非正义行为,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正义感。教师引导:忠于职守,她因坚守正义而身陷险境;不惧特权,她以一己之力谱写浩然正气。我们应向张昂学习,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为正义高歌!(多媒体出示课题为正义高歌及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视频的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感受并激发学生心中的正义情结,为整堂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契机。(二)明辨社会教师引领: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正义的社

6、会里,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社会是复杂的,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分清正义与非正义行为。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两个人。出示课件尾山崎和河村隆之的简介,结合视频中张昂和马志明的行为。(尾山宏,日本著名律师。从1963年起他参与了所有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对日诉讼案件,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尾山宏的举动赢得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人们称他是一个为正义而同那些丧失记忆的人进行抗争的斗士。河村隆之,日本名古屋市长。今年2月20日,在提到南京大屠杀时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过。”)师生共同总结: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

7、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即明确社会正义是人们共同向往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又明确了区分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三)探究明理出示课件:新闻会客厅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出示课件“走进生活”:德州市34位“见义勇为模范”受表彰和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押上公审现场。1、两幅图片中哪个是正义行为?哪个是非正义行为?(见义勇为是正义行为;抢劫是非正义行为。)2、通过对两幅图片的比较说明了什么?(正义行为应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要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制裁。)设计意图:使学生把区分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从遵守制度的

8、角度分清哪些是正义行为,哪些是非正义行为。通过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正义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四)辨析导行出示课件:集思广益: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活动步骤:同学们分为五个小组,讨论如何帮助小明并讲明原因。讨论3分钟,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指导。教师点拨: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微博一强调了“要为人正直”,有正义感的人首先是一个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实事求是、无私无畏、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人;微博二说明了“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现代人应有的品格;微博三说明了要正义标准,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

9、表现。微博四说明了不侵犯他人利益,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起码要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微博五说明了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同时通过flash强调: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五)感悟提升师生共同感悟历史名人的正义感,吟诵格言名句。 (六)收获平台学生畅所欲言,诉衷情,谈收获,表决心,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总结。活动结束,教师小结,表达希望:同学们,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同学

10、们请注意,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正义也许会在我们面前拐个弯儿,但不会消失。让我们共同宣誓:坚持正义标准,增强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正义之歌响彻神州! 课外作业收集同学们的收获感言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正义”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教学效果预测本课开始以视频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采用微博的形式也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学生在情境的参与中进行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分清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初步树立了规则意识,激发了正义感,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课后感悟与反思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内心。在我播放视频时,大家都为张昂的正义感所折服,对马立明的

11、行为愤慨,经过导入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选取典型材料可为教学增色。关于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我选取的案例很典型。典型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形式选取,一下子缩小了距离感,学生很容易接受。面对歹徒行凶,怎么办?我用flash的形式呈现,既幽默又易懂。我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材料选取运用得当,材料就能为教学增光添彩。真正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节课中以收获平台部分的活动确实是最大的亮点,我真没想到学生回答得那么好,真正达到了师生共鸣、情理交融,其效果另身为教师的我都感到震撼。我想,教学中我们真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尽情释放。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想在互动学习中产生共鸣,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情感体验充盈课堂。通过教学活动,把道理融于体验生成教育,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节课尤其是培养学生正义情感部分,我做了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向上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调动,从而高效的达成了三维目标。有付出就有收获。这节教学设计是我去德州五中教学比赛所用。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精心备课,目的就是要让现在的孩子追求正义,教育时下有些孩子追求“非主流”等所谓的个性。从授课的效果来看,这个目的达到了,而且比预想的要好,深深感到自己的付出,值了!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感悟与反思,希望与各位专家和同仁共同探讨、交流,多提宝贵意见并共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