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2387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 雪为例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 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 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 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 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 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

2、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在局部一一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 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下面以 毛泽东沁园春 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 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 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 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

3、 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 语境。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 义家族。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 色彩等差别。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 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风流”一词是解读沁园春雪的难点与关键。脱离具体的语境,单从“风流”的词 义看,“风流”主要有“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

4、礼教”, “放荡不羁”,“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风度、仪表”,“遗风,流风余韵”, “风韵,多指好仪态”,“风行,流传”等义项。语文教材将“风流人物”注为“建功立业 的英雄人物”,即把“风流”释为“风采特异,业绩突出”,笔者以为不妥,因为这个意义 仅仅着眼现在,而没有放眼未来。笔者以为“风流”应该解释成“风行,流传”。理由有二: 一是这个解释古已有之。汉代苏顺和帝诔云:“陶元二化,风流万国。”南朝梁朝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云:“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云: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宋朝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云:“经 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隋唐,风

5、流已远。”“风流”的这个意义经久不衰。二是将“风流” 解释为“风行,流传”不仅是指向现在,而且指向未来。这第二个理由,留待后面在文本语 境中解释。2第二个层面:文本语境。文本是相对自足的意义系统,也是贮存意义的中层单位。在文本解读中,需要顾及文本 的语境,特别是关注文本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融会贯通中发现隐含在文本中的意义。韦勒克在文学原理中说:“把艺术品贬低为一种教条的陈述,或者更进一步,把艺 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统一性是一种灾难。”只有用联系的思维去解读, 才能还原文本的真意。从文本语境看,前一句“俱往矣”表示“都已经过去了”,时间上显 然指向过去;而下一句“还看今朝”

6、表示“还要看现在”,时间上指向当下。那么,介于“往” 与“今”之间的“数风流人物”,就不能理解为“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因为从 表面上看,认为“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英雄人物”似乎也说得通;但是从 逻辑上看,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文本语境中,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么是指过去的英雄 人物,要么是指现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俱往矣”的限制下,“风流人物”指向过去的意义, 即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意义已经隐去,所剩的只指现在的英雄人 物。但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难道隐含着“数得上(现在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现在” 吗?诗歌没有逻辑,这本是常理。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

7、可以从有限的文字信息中探寻文本的真意。以往的理解总是囿于“过去” 与“现在”,没有延伸到“未来”,是静态的理解。笔者以为要进行动态的理解:纵论历代 英雄人物,是从“现在”看“古代”,故曰“俱往矣”;而“数风流人物”,是站在“未来” 看“现在”,故曰“看今朝”。这样,“风流人物”本质没有改变,但其属性已经发生了变 化,“风流”不仅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更指“风行,流传”,“风流人物”就是指 “能风行流传的英雄人物”,即那些在岁月更迭的历史风烟中经得起考验的英雄人物。这样, 就打通了经脉,盘活了文本。当然,关于这种理解,还要在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证实。3第三个层面:文化语境。文化是影响意义的背景,

8、也是贮存意义的高层单位。以宏观的文化背景透视语义,以相 关的文化语境观照文本,是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理解,可以进行超文本链接,在看来相似 的地方发现相异的地方。笔者在解读该词时,就拿李白的赠孟浩然中的“风流”作比较: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 可仰,徒此揖清芬。”诗歌抒发了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 之风,诗中的“风流”是指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反观沁园 春 雪,将“风流人物”释为“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显然不妥。因为历史上的秦皇汉 武、唐宗宋祖等历代帝王并

9、非都“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显然这里的“文采”、“风 骚”并非仅仅指广义的文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李白的赠孟浩然同属豪放派, 但“风流”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文本解读的超文本链接还可以在看来相异的地方发现相似的地方。请看毛泽东早期的文 摘讲堂录中的一则:王船山(谓)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 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 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思想对其一

10、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或者说毛泽东一生都在为实现青年 学生时代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可以发现,沁园春 雪中流露的思想与讲堂录中的思 想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认为历代帝王只会“办事”,只是“一代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是指他们在“传教”方面的逊色;而“风流人物”是指“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是“百代帝王”。而“百代帝王”,正是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以上三个层面的意义必须统一。如果文字义与文本义不统一,文本解读就可能离题千里; 如果文本义与文化义不统一,文本解读就可能生吞活剥;如果文字义与文化义不统一,文本 解读就难免隔靴搔痒。二、从读者的角度看解读当读者去理解文本,文本只是一个局部,读者与文本的对

11、话就结成了一个整体;读者又 处于他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处境中,文本相对来讲也只是读者所处时代处境的局部,而读者的 时代处境就是整体;读者的时代处境相对于整个传统来讲又只是局部,而传统是整体。1第一个层面:个体阐释。文本是指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实体,潜文本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作品虚体。 不同的读者个体对同一文本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虚体。在笔者看来,“风流人物”其实是一个特指。从文本互解的角度看,少年毛泽东所作的 咏蛙、青年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与中年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存在天然 的互证关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仅是对“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 审美呼应,而且是对“问苍茫大地,谁

12、主沉浮”的艺术回答。从民俗语义的角度看,上阕“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蛇”、“天公”等都添加了“国君”的意义。左传记载:“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自此“蛇”就带上了国君的意义。 说文解字曰:“天,至高无上。”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故称君王为天子,如天邑(帝 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天表(天子的仪表)、天颜(皇帝的面容)、天恩(皇帝的恩德) 等。可见词人是以“蛇”喻己,以“天公”喻彼,而欲与之一试高下者就是自己了。柳亚子的和词沁园春也可视为读者阐释:“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 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13、伤心甚: 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 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 朝。”如果说毛词以豪放著称,那么柳词则以典雅见长。下阕结句,感慨遥深。沁园春雪发表时引发的评论是绝佳的阐释。1945年11月,重庆新民报第二 版副刊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吴祖光认为词作“睥睨六 合,气雄万古”,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稿件”。蒋介石坐卧不安,惊恐万分,询问幕僚陈 布雷,素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认为该作“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 介石则从中读出了 “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

14、霸”之意。钱理群先生在名作重读中对沁园春雪作了全新的阐释。他认为“今朝”的“风 流人物”当是毛泽东自况。词作抒发的并不是沁园春 雪发表时许多人所说的“帝王思 想”,而不过是重申他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毛泽东在创作沁园春 雪之后9年才发表,意味着从不满足于现状的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 他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也要超越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的自己,追求“圣贤”的人格 理想,要做“传教之人”,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来改造人类的灵魂,改造中国与世界。由于政治立场、人生阅历、审美品位、阅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个体阐释往往出现差异, 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但是,无论是“帝王思想”还

15、是“诗人自况”,“风流人物”的本质意 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许这就是诗歌可以进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阐释的魅力所在。2第二个层面:时代阐释。文本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阶段、主流文化及文艺思潮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 的解读。沁园春雪主要经历了三个解读时期。一是政治化的解读时期(19451949)。沁园春雪发表伊始,就遭遇政治寒流。 国民党御用文人与进步人士以陪都重庆为大本营,展开“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这一 时期,斗争的焦点就是作品的“帝王思想”。二是社会化的解读时期(19491978)。在配合政治形势展开的宣传中,沁园春雪 也展示了其特殊功能。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

16、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 十九首中的沁园春雪处批注道:“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 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们吗?别 的解释是错误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作者也是特殊的读者,此处将“风流人物”泛指 为“无产阶级”。三是本体化的解读时期(19782010)。进入新时期,文本解读渐趋理性,回归文本解读本体。尽管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对“风流人物”的注释依然为“这里 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与之配套的教参认为作品“抒发诗人的抱负”,但语文界对“风 流人物”的理解更加逼近本质。李少毅在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年第9期上发表的知 人论世与文本解读一文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