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12379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郝斌中学 803 张钧益一、有关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6年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立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立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畴

2、,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导致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二、汉武帝东巡概况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某些方士“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但愿见到的“蓬莱”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始终来到

3、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燃。而她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多种名堂数不胜数,并且动辄就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她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多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在碣石山,刘彻也像秦始皇同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

4、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因此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也许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名称。汉武帝晚年曾经三次巡幸琅琊(涉及琅琊郡所属不其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末,武帝南巡,次年初由长江口浮海北至琅琊,直到三月才离开。太始三年(前94),武帝再幸琅琊。太始四年(前9)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和明堂。太乙(泰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原只有京城甘泉宫一座太乙祠庙,而不其县太乙仙人祠,则是武

5、帝在京城之外修建的唯一一处太乙祠庙。汉武帝还在琅琊交门宫祭祀蓬莱仙人,登琅琊台观沧海。三、汉武帝东巡因素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她在位期间,对琅琊台港湾情有独钟,多次光顾流连。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110)至征和四年(前89)曾七次巡幸山东半岛,六抵沿海。史书明确记载的至少两次抵琅琊台港,即前1、前89年。就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而言,多次到琅琊巡视的也仅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且二人都是开疆扩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辞劳苦,跋涉数千里巡游山东沿海?翻阅前人著述,多解释为谋求海外长生不死之仙药。此种说法,自有道理。然将所有因素归咎于此说,尚不全面。还应将秦始皇、汉武帝东巡

6、琅琊等山东沿海地区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考察,才干更完善地反映出两位杰出帝王东巡之因素。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一方面与当时山东地区政治形势有关。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到征和四年(前89),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内,武帝竟九次巡视山东,六次进行封禅泰山的活动,六次到沿海地区,其活动范畴超过了秦始皇。这种对山东地区频繁巡视,也是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汉初,刘邦在山东境内先后分封了齐国、淄川国、济南国、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和东平国。由于诸侯国势力强大,在文帝时就发生了齐王和济北王叛乱;景帝时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山东的胶西、胶东、济南、临淄都为叛乱者所控制。虽然在叛乱被弹压后来,景帝将各

7、王国地盘缩小,但在武帝即位后来,对前代诸侯国之乱仍忧心忡忡。她采用两个坚决措施,一是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她王子部在王国范畴内分到封地,成为侯国。如在山东的淄川国内,武帝封了淄川王刘志的儿子人为侯,封了城阳王刘延的儿子2人为侯;在济北国,也封了8个侯国。其他如胶西、胶东、齐等小王国,也采用类似分封措施,如此以来,山东境内“大国但是十余城,小侯但是数十里”。她还“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从而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甚至不惜寻找借口对诸侯夺爵削地。因此,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虽存在,但地盘权力日小,封土不治民,

8、只能“衣食租税”而已,对中央已构不成大的威胁。与此同步,武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山东境内设立兖州与青州,每州设刺史,专门督察各诸侯国政事。如青州刺史就曾先后二次奏淄川王和齐王子女有罪,并获准加以惩办。州刺史的设立,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种重要举措,但真正效果如何,则是武帝东巡视察需要亲自理解的。再从经济上看,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经济已很发达。西汉初,全国设铁官处,山东就有1处,分布在琅琊郡、临淄、历城等地,铁的产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汉初全国设盐官35处,山东有1处,盐的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纺织业中心,临淄、定陶、元文(今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临淄的三服官手工工场,还成

9、为专门为皇室和西汉政府生产丝织品的场合。秦汉时期,山东商业也很繁华;时有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之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山东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汉初半两钱币已有00余斤,10万余枚。就当时经济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山东也是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在如此重要的地区,武帝时却多次浮现水旱灾情和小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形势的变化对全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这就不难看出武帝东巡一方面要稳定山东局势。从武帝东巡行程看,除了在琅琊东莱等地巡行大海,在泰山举办封禅典礼,宣扬自己的功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封禅典礼结束之后,让山东各地官员、诸侯汇集泰山脚下,听取报

10、告,考察她们的政务;或接受郡国上计(向中央报告);或亲临治水第一线视察。可以说,理解山东状况,稳定山东局势,巩固在山东的统治是武帝东巡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汉武东巡,也与当时反击外患,对外用兵的军事行动有关。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同样与对朝鲜用兵密切有关。汉初,燕人卫满率众到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政权,仍服从汉朝辽东太守节制,但到其孙执政时,卫氏朝鲜不仅与汉朝背盟断约,攻杀辽东地方官吏,并且破坏半岛上其他小国如真番、辰韩与汉朝的交往,为汉朝所难容。武帝元封二年(前19)夏,正值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恶化之时,武帝东巡东莱一带,名曰为求仙,事实上是为对朝鲜用兵进行实地考察。同年秋,在汉朝使节涉何赴朝谈判

11、破裂之后,武帝立即派兵讨伐。汉朝军队分兵二路,一路由左将军荀彘从辽东陆路进发;另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五万水军自山东渡渤海,目的均为卫氏朝鲜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附近)。冬十二月,两军会师城下,通过几种月的围攻,卫氏朝鲜宣布投降,武帝随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由汉朝直接管理,稳定了北方边疆的局势,也保证了中、朝、日海路的畅通。本次征朝鲜,自东莱渡海的水军立了大功,这与汉武帝亲自视察山东沿海周密安排是分不开的。 武帝东巡山东,对保证丝绸之路的货源充足,也有增进作用。自张骞通使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商人纷纷涌入中国,求购丝织品。当时的山东,是国内丝织品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丝绸之

12、路源头之一。如本世纪初甘肃敦煌曾发掘出任城国亢攵缣,就是山东纺织品西去的例证之一。当时汉政府要将山东大批丝绸运往洛阳、长安一带,再经丝绸之路西去中亚、西亚各国。山东历史悠久的纺织品,也是武帝可以向外人炫耀的一种资本。如元封六年(前10),武帝“巡守海上,悉从外国客,大部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贤示汉富厚”。武帝让外国使节陪伴她参观山东沿海,也是要让她门看看该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再次,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与追求向海外发展、开疆拓土的强烈愿望有关。 汉武帝更将匈奴追击到大漠以北;在朝鲜设立乐浪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置于有效的控制下;向南征服东越,设立涉及交趾、九真、日南(均在越南

13、境内),将幅员扩大到海南岛和印支半岛。但是面对东面的大海,一种神秘感仍笼罩着这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在当时邹衍等思想家“大九州之说”影响下,秦皇、汉武也结识到除中国之外,海外仍有广阔的天地,也鼓励着她们欲向海外发展,去拓展新的势力范畴。这种向海外发展的企图受到下列两种因素的刺激,更加速了其急切感。 一种因素是该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的渴求和燕齐一带方士宣扬海外有仙境、仙药所导致的影响,自春秋战国以来,山东地区方士极为活跃,多种学派代表人物云集。仅以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为例,就汇集了阴阳家学派的邹衍、淳于髠,法家的慎到,道家的田骈、宋钘、接子等人。秦统一后,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山东地区多种流派并没有

14、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活动在沿海一带的道家、阴阳家、儒家等知识分子,既不满秦始皇重用法家、履行暴政、大搞专制统治;又要千方百计迎合君主心理,提高自己在政权中的地位,由于长期活动在沿海地区,她们充足运用所掌握的某些对海洋的结识和航海知识,根据海边人民群众的某些传说,大肆渲染海外有仙山、仙药、仙人,有神仙乐土,从而迎合了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的心理,也激发了她向海外创业的雄心。汉武帝亲自驾船出海追求仙境,极为充足地体现了这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走向海外、追求新的业绩的渴求与希冀。 另一种对汉武形成影响的因素是当时沿海地区居民已开始了向海外移民以求发展的尝试。由于秦朝暴政,继而秦末汉初的农民起义和战乱,中原地

15、区动乱不已,自东莱至琅琊,山东沿海有许多贫苦农民或避战祸、或为求得生计大批渡海东去。如三国志乌丸列传记载:“辰韩耆老称,有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与之。有城栅,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今有名为秦韩者。”文献通考四裔考也称:“及秦乱,燕、赵、齐人往避地者数万人。”又如汉书王景传中提到王景的八世祖王仲,系琅琊郡人,因避吕后之祸越海而逃到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在暴政和战乱的年代,逃避海外并谋求发展是山东沿海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选择。这种向海外的移民活动无论是对汉武帝等封建专制君主还是对在沿海活动的方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

16、帝开始结识到海外仍有可以发展和开拓的地盘,这对一种雄心勃勃且权力欲极大的封建君主来说,自不满足于统治中原地区这种现状,只要有机会,仍要凭借既有的实力向海外发展,以完毕“天下归一的帝王霸业。同样,作为不满于现状而又无法用武力对抗汉武帝高压统治的沿海一带知识分子,也逐渐结识到只有向海外发展才是一条适应自己生存并待机进取的比较抱负的道路。她们谋求向海外发展与贫苦百姓向海外移民有所不同,是充足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制造海外有仙境、仙药的舆论,迎合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追求海外美妙仙境的心理,为自己远赴海外有更加沉着的物质准备。如此而言,就不难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会慷慨地赏给徐福数千童男女、大船、捕鱼工具、连弩、五谷及百工等人员和武器装备、生产工具,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