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师观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120434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特梭利教师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蒙特梭利教师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特梭利教师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特梭利教师观(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特梭利教师观(一)教师的角色帮助儿童生命成长的启导者;设计者;教育环境的提供者;儿童工作的观察者; 自由活动的保障者;儿童发展的协助者;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者。(二)教师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1必须懂得蒙氏教育的原理和教学法2必须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教具3具有为幼儿设计适合其成长的综合素质4具有对幼儿耐心、爱心的优良品质5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6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幼儿一起成长(三)教师必须从事的工作1、观察与了解儿童,并适当记录。2、对有价值的事物的启蒙。3、引导、诱发孩子的活动欲望。4、对集中工作的引导。5、团队精神与社会性的培养。6、对儿童自由的保障。7、提供准备好的环境。8、协助儿童独立。9、示范新

2、教具的使用方法。10、接受孩子的请求检查。11、摆放整齐教具。12、对干扰他人的孩子要及时引导五、十一大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2、不教的教育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4、教师是催化者、是预备者、协助者、引导者、收集者。5、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6、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7、混龄教学8、全方位教学9、丰富的教材与教具10、排除奖惩制度11教学成果的突发性显现为什么要选择蒙特梭利教育法 一、蒙氏教育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既重视幼儿的认知发展,又重视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幼儿教育改革潮流。通过蒙氏教育 可以培养孩子以下方面的品质:1喜爱秩序2喜爱安静3对真实的执着4

3、喜爱学习5自由探索(从发现中学 习 ) 6学习的主动性 7学习的专注力 8学习的持续力 9独立性 10自律性 11 自信心 12轮流与等待二、以感官教育为基础,通过感官教育发展幼儿的心智能力。认为 幼儿期是感 官发展的敏感期,幼儿感知敏锐,感官教育就是训练感官,发展视、听、味、嗅、 触等感觉能力。三、有系统完备的教具。 每一种教具都具有它本身的独特教育内容,并有自动订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能 够从发现中去学习。四、具有训练有素的教师作保证。 要想成为蒙氏教师必须在专门机构取得合格证书方可取得资格蒙台梭利儿童观发现“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 由生理

4、和心理两个胚胎构成的,即儿童不仅是一个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 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儿童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 出来,他通过身体接收到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并将其储存到自身的精神体内,经过 适宜的信息刺激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这种内在的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 展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和父母要仔细地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去发现儿童身体、精神、智力与个性自然发展的秘密。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说,人并不只在大学里才发展,而是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 心智的成长。在生命的头三年中,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每个孩子都有自发的 学习潜力,幼儿尽管缺乏经验,但他们所拥有

5、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 部世界,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 模式,并且有一定选择的进行吸收,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吸收性心智”是一种内在的助力。蒙台梭利认为,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 可以借助经验来学习,而孩子从黑暗的母体中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带来任何经 验。但是,孩子随时都有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并且有一种内在的特殊力量来帮助 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吸收心智”这种内在助力会驱使儿 童“潜意识”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各种印象,就如同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 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不停地探

6、索、快速 积累、储蓄。而这种潜意识的吸收到三岁以后,则发展为有意识的吸收。儿童在 “吸收性心智”驱动下学习,速度十分惊人,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教 育则要注意充分发挥儿童三岁前的这种功能。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当一 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其成长期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三岁,这是无意识的成长与吸收阶段。情绪与 智力发展的内在结构则由“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等功能来完成。这一阶段 幼儿表现出无穷的精力与兴趣。第二阶段:三岁到六岁阶段,幼儿逐渐有

7、意识地吸收各种知识,是 个性形成期阶段。儿童在内心逐渐形成秩序与服从的观念,并且发展出现实世界 的模型,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阶段:六岁到九岁阶段,儿童已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 识与艺术上的技能,发展自己的生活文化和能力。第四阶段:九岁到十二岁阶段,孩子已准备好以开放的心灵去吸收 世界的各种知识,此时,他们会拼命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不同的是他们能 自主性的学习,而且不在受限于身旁环境的范围,他们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碰到的机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对智能方面的兴趣。第五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阶段,这是深入发展兴趣的阶段,此 时的青少年身处巨大变化的时期,对事物和

8、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将选择日后自 己一生的努力方向。儿童具有自然发展的生命力蒙台梭利认为,从胎儿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生命是自 然而然发展的。所有儿童都具有自我成长发展的生命力。这种成长不是随意的, 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着秩序和规律,是一种自然法则。她形象地 比喻老母鸡生下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 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小生命自己去一步步长大和破壳而出的行动来完成了。老 母鸡无论如何的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的成长。蒙台梭利从观察中发现,人的生命发展,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力量, 是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完成的,而这种自我活动是具有预定计划的。如人类受

9、精 卵开始成胎,此时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预定计划,按着预定计划自然 定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通过不断的自我活动,就完成了伟大的生 命。如幼儿逐步成长的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理论:一个月抬下腭;两个月挺胸;三 个月翻身、伸手够物;四个月支撑坐立;五个月抓玩具;六个月坐童椅抓垂下物; 七个月独立坐;八个月初步会爬、扶着能站;九个月自抓家具能站立;十个月熟 练爬行;十一个月扶着手走;十二个月拉着物体走;十三个月牵着手上楼梯;十 四个月自己站立;十五个月自己独立走路;以上说明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规律,儿童的发展更是 要按照预定计划一步一步进行的,这一计划的实现要靠“自我实现过程”来

10、完 成。那么儿童的“自我实现过程”要靠什么来推动呢?要依靠儿童内在的需要。 从儿童教育上来说,为了驱使儿童内在需要的满足,就必须注意给儿童提供良好 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像“老母鸡给小鸡提供温度”一样,促使其生命自然地成 长与发展。儿童具有敏感期荷兰生物学家德费里从动物身上发现了敏感期,蒙台梭利受到很 大的启发。她经过反复观察、了解、实验、研究,发现儿童也有敏感期。她说: “敏感期系指一个生物刚生下来,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 力。” 在敏感期间,儿童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刺激他对周围 环境不同物体产生兴趣。实际上,这种内在的力量就是对环境的爱。并不是一种 情绪上的刺激

11、,而是一种知性的欲望或爱,促使儿童去看、去听、去发展。蒙台 梭利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 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敏感 期”是自然赋予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使儿童内部产生一种活泼的冲动, 并产生强烈的欲望,进行惊人的行为以完成该时期发展的使命。儿童在敏感期期 间的学习使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出对他的成长适合的必要条件。敏感期如同 一道内在放射的光芒或是一组供给能量的电池,促使儿童对某些事物(事情)敏 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因而当某种特定的敏感性在儿 童身上发生时就像是一道光线只照在某些

12、物体上,而不会照到其他物体上,这种 被照射到的物体就成为儿童的整个世界。此时在儿童内部有一种能运用这些物体 来帮助其成长的独特潜能,使儿童充满活力与狂热,凡事容易,每一个努力都是 能力的增进,直到另一崭新的功能或动作突然以爆发性的威力出现为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机, 成人应追随幼儿的成长来认识孩子的关键时期何时出现,以及进一步抓住这“金 不换”的机会,适时地顺着敏感期的引导充分发挥潜能。如果错过了敏感期这宝 贵的时机再设法去弥补就为时已晚,这就意味着儿童可能会变得无助且笨拙,还 将丧失克服困难的能力。儿童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是儿童具备的基本能力。蒙台

13、梭利说:“我们的教 育方法是由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所确定的。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学认为环境是如 此重要,以至于把它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点是环境教育。之所以确定为环境教育是 因为蒙台梭利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如果不能适应,人的基 本能力便无从发展或可能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蒙台梭利举例说,1920 年印度发现的两个女狼孩,一个两岁,一个八岁,由于从小离开人类生活环境, 同狼生活在一起,她们养成了与狼一样的生活习惯,口不会吸吮,两手不会抓东 西,连声音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不会站着走路。这两个小孩虽具有 人类遗传的本质,但是因为从小不在人类的环境中

14、生活,所以一切生活方式都不 能适应人类环境,也就不能发展出人类的特征。1998 年7 月10 日的北京青年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实事报道, 题目是花季少女成笼中呆鸟少女翟泽莉十年未出屋。报道说,翟泽莉小 时候同正常儿童一样,上幼儿园,能说会跳,会讲故事、做游戏,惹人喜爱。七 岁后因家庭生活困难,小莉的父母不准她读书,整日把她反锁在家里,不与外界 接触长达十年之久。当记者见到小莉时,她身体瘦弱,发育停滞,语言退化,害 怕见人,其智力和身体都如一个儿童。见到记者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叫“老师”, 还忙着吃糖,别的什么也不会说。记者问她话,她已经不会交流。十七岁的少女 完全成了一个废人。只会叫“老师”,是她在

15、幼儿园时留下的记忆。因此推论, 智能的成长除了先天年龄的限制而呈一定的发展规律外,环境的好坏是促使智能 成长快速或者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也能提供学习刺 激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就会迅速地适应。2001 年4 月,中央电视台介绍了弱智青年乐队指挥舟舟的故事。 舟舟是一个弱智青年,当时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三岁,而智力只有三岁。他之所以 能够成功、自如、潇洒地指挥大型乐队演出,显现他特殊的才能,是因为他父亲 在艺术剧院工作,专业是大提琴演奏,因为舟舟是个弱智孩子,剧院破例让他出 入,使他得以从小在艺术氛围环境中长大,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智慧趋向得到 了开启。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

16、主宰一个人耳聪目明的最大关键,对一个 人的影响远比遗传重要,它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在儿童教育上,后天 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 展。儿童在“工作”中成长蒙台梭利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构的时期,唯有 透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事 实上就是以儿童工作为其核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工作人性理论是蒙台梭利教学 的中心思想,也是她最伟大的贡献。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由认知而来,认知则经由感官与外 界环境的互动积累而来。而手正是感官最敏锐的触角,也是与环境互动最频繁的 媒介,所以人们称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蒙台梭利还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