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11502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语文教学故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语文教学故事南志宏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语文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对这个历史故事,同学们通过看电视、看书,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因此,我想能不能突破以前的常规教学,尝试一下新的教学方法呢?新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在苦苦思考的时候,我突发灵感,既然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我何不尝试采用“自学质疑解释”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呢,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上课的前几天,我让学生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准备了大量的有关历史资料,大家都磨拳擦掌,心怀

2、期待。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那高昂的精神,我心中有了一种成功的预期。开始上课了,我请学生在自学课文之后,开始质疑,一个学生提出:“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请鲁肃帮忙?”面对学生的发问,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只是淡淡地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吧!请你们再仔细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争,有的说:“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向他借船,他不会对周瑜说”。有的同学说:“因为诸葛亮与鲁肃的私人交情很深,关系很好,所以鲁肃同意帮他的忙”。也有的同学说:“可能因为鲁肃看不惯周瑜的心胸狭窄,

3、有意想让诸葛亮胜过周瑜,所以答应帮诸葛亮的忙”。听着学生的回答,我心中暗暗高兴,说明了同学们的确认真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语文课代表说:“从书中所描写的鲁肃回去以后,果然不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我觉得鲁肃的确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诸葛亮正是看准了鲁肃的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回答的真精彩”!我不禁拍手叫好,同时也为自己诱导成功感到无比高兴。就在这时,班上的“调皮大王”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说:“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你想,周瑜那么信任他,但他为了帮助诸葛亮而背叛周瑜,这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我真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措手不及。他这一问引得班上的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是呀,

4、是呀,鲁肃这样做,难道不是在背叛周瑜了吗?可见,鲁肃是个叛徒!面对这样聪明善思的学生,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作为老师,我感到欣慰,可见他们已经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呀?但这个尖锐深刻的问题,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我当时随意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为人处事的立场。怎么办?我想了想对同学们说:“老师为你们能动脑筋想问题而由衷的高兴,那么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让我们学完全文再来分辨鲁肃的为人吧!”下课后,我针对学生的提问,向其他老师请教,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的教学柳暗花明。继续学习课文时,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知人善用,能顾全大局,而周

5、瑜却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限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想置他于死地。我提出了“诸葛亮与周瑜,你喜欢谁,为什么?”的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诸葛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还说出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不喜欢周瑜的理由。我趁热打铁接着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大敌当前,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是多么需要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军事家啊,但是,周瑜却为了妒忌他的才干,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你们难道忍心看着他死吗?”同学们又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忍心”。于是,我又对同学们说:“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鲁肃,你又怎样做呢?”接着同学们纷纷谈了鲁肃私下帮助诸葛亮的观点,有的说:“鲁肃和诸葛

6、亮一样,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有的说:“我认为鲁肃不但忠厚老实,而且还富有正义感”。至此,我引导学生就上一节课“调皮大王”提出的那个尖锐问题做了如下总结:“周瑜眼里容不得别人,妒忌心很强,而诸葛亮才智过人,心胸宽广,令人敬佩,鲁肃明辩是非,顾全大局,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值得学习、应该学习的。”又一节课在同学们激情飞扬的表演中结束了。 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表示,这样的历史课是吸引人的,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鲁肃的忠厚守信。我们喜欢这样的历史故事。通过教草船借箭我感受到,这不仅仅是课堂形式的改革,而是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新课改精神的内在要求,在这堂课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疑,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