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11347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阅读--为何而来,该往何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何而来,该往何处台湾学者傅佩荣讲过, 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 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西方哲学家苏 格拉底认为不惊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哲学虽考不出面包, 但它却 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在求学路上,一直教会我们要谦虚,那么何谓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堪称儒家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什么是中庸呢?或许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知中庸的真实内涵,往往以为中庸是平庸无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老于世故等等,其实 不然。“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章。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2、闻。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是说,上天赋予了人善良的本性, 按照自己善良本性去行事就是遵从了大道,而不断按大道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就被儒家称为教,这里也就是修炼的意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所应遵循的所要信守的大道、原 则,不可有片刻的离开。如果是可以离开,可以放弃的话,也不是真正的正法大道了。那么 作为君子,即使看不到,听不见大道的真实展现,也要坚信正道的存在,谨慎的约束自己, 小心翼翼的把握好自己。 哪怕是在无人

3、看到和无人注意的时候,仍然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不可有丝毫不符合道的表现,就算是一个人独处之时也应如此。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表达出来, 在心中时要保持中正,称之为中;若要表达就要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中,而和乃一切事物要遵从的大道。天地的稳定长存,万物的生长繁衍都是靠“中和”才 得以顺应天命,常居道中。“致中和”包括“中”与“和”两部分。“中”主要是指对儒生内心的要求一一“中立而不倚”、“喜怒哀乐之未发”。“人之初,性本善”,要想回归人原本的善念,就要不抱一丝后天形成的偏见、成见和情绪看问题,心 态纯正而不陷入执著之中。可见,传统文化谈到的中庸是天知、地知、自己良心知的心性修炼。而不

4、是现在人所谓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 无忌惮也。”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有自己的中庸观,君子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修炼,为 了顺应“天命”而“取中”;小人恰恰相反,嘴上说中庸,心里并没有强烈的天命、天良的 概念,没有心法的约束,而是无所忌惮,所谓的“中庸”只是为了符合个人利益和被灌输的 观念。“和”主要是指对儒生行为的要求一一“和而不流”、“发而皆中节”。孔子认为君子在世俗之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既不能行为失常,又不能同流合污,事事都不能走极端。君子 不做“素隐行怪”的事,在人群中要不显山不露水,谁也不知道君子内心

5、修炼到什么境界, 君子自己却要内心“遵道而行”,一生无悔,不因看不到效果而“半途而废”,孔子认为这只有“圣者”才能做到。儒家经典中所推崇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择善而从”。孔子曾称赞舜帝和颜 回处世做到了中庸,他所推崇的“执其两端用其中”的真实含义是“隐恶而扬善”:看到别人恶的地方,不去效仿,而是引为己鉴,使自己不犯同样错误;不去纵容,而是劝别人弃恶 行善;这样恶就没有滋生的土壤,就会销声匿迹。看到别人的善行,不心生嫉妒,而是佩服 学习,使自己也同样做好;不去抹杀掩盖,而是到处宣传弘扬,使善行遍布天下;这样善就 会茁壮成长,发扬光大。 这里有个基点问题, 就是必须明辨是非善恶,在此基础

6、之上才可言“和”与“取中”。因此隐恶扬善是中庸的前提。孔子一再强调人要学会分清善恶,善恶形势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孔子认为南方君子宽容忍让、以德报怨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北方强者英勇无畏、 至死不渝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那人该学习哪一种呢?孔子认为:“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在国家符合天道运行的时候,就要做一个虚怀若谷、积极配合的谦谦君子,这样才能 越变越好;而在国无道时,就要做一个坚持真理、至死不变的正义斗士, 这样才能抑制邪恶。以上谈的中庸,体现在人精神上的不断升华。一般人理解的中庸,含有“比上不足,比 下有余”之意,似乎被看作没什么人生志向的中庸,这往往是强调了

7、人对名利的追求。其实,人追求正法大道的心应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中庸的一面,而人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又应顺其自然,这是中庸的另一面。假中庸的人,在处世原则上不分善恶, 没有求真向善的志向;在物质利益上却你争我夺, 尔虞我诈,谈中庸的基点也是从维护利益出发。从而曲解和变异了“中庸”的内涵。如果我们能回归中庸的本意,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一生都要勇于追求,不可片刻放弃的东西,而在物质利益上则看淡点,放弃过多欲望和执著,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乐观心态面对生活,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人生幸福。中庸之道,让我们拥有者幸福。那么道家的无为而治又教会了我们什么呢?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

8、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提倡“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一无所为、 无所作为,而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其基本含义是反对违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强调要因顺事物的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启示作用,“无为而治”即提倡“抓大放小”的管理思想,在小事上可以“无为”,但在大事上需要“有为”,抓好大事即可事半功倍,专管小事的话只会事倍功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求上司充分信任下属, 尊重他们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工作不作过分的干预; 提倡一种“自然化管 理”,公司应该学会因

9、势利导,尊重现实,顺应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3)生命哲学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三位哲学家分别是孔子, 老子和墨子, 其中孔子是中国道德哲学之 父,墨子是中国社会哲学之父, 而老子则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 老子的生命哲学的根本意识 是生命本位意识,即: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从根本说是一种生命之道,这决定了生命 意识是老子哲学的根本意识; 生命意识反映在人们的崇母崇牝和尚水尚地意识中; 老子具有 丰富的重身、珍生思想, 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老子向往生命的无限与永恒,具 有强烈的生命超越意识。 老子以生命意识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生命哲学体 系,内涵涉及生命本源论、生

10、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过程 论、生命修养论、生命境界论等。当今社会的生态学产生于对人类本身的生命关怀, 而道家的生命观正是具备强烈的生命 关怀; 生态学的核心观念是其地球生态系观念, 强调的是一种天人整体观念, 这一观念也正 是道家所提倡的;生态学的其中一个基本观念就是认为自然物亦有其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人类应爱护自然, 应有自然关怀, 道家生命观也同样包含着强烈的自然关怀; 道家的生态伦 理学思想所包含的善待自然、 爱惜万物的价值取向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 指导乃至警 示意义。道德经中记载了许多老子关于人们如何对待自我的言论,对当今的我们学会处世 之道具有十

11、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中所提出的老子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矛 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 不能忘乎所以, 而要居安思危,而当我们处于 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该坚定信念; “夫唯不争,故无尤”和“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教会我们居卑不亢,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知人者 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让我们懂得了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为 人心胸应当宽广;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 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让我们明白,人活在世上,要懂得适可而止,知 足常乐,要放低自己的得失心,这样生存于世,我们才不会活的苦闷回往过去, 虽没有具体信仰,但是我们一直沉浸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受其熏陶,早 已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风格。为何而来?该往何处?其实, 最重要的是我们看重了什么?是名?是利?还是为了让别 人幸福?想清楚了,想要什么,便懂得了该往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