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811261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羊山新区五小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导学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学情分析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其计算原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阶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属于旧知识。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反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处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

2、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让全体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方法。3.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

3、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笔算乘法备课人:易松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

4、难点: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4459=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

5、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14512=1740(千米)14512-290145-1740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发散1.P47做一做1341217647425362378232224145276791328635(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笔算乘法例1:14512=1740(千米)14512-290145

6、-1740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备课人:王娟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口算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4072=4072=4072=2020=4090=5027=6085=9084=40050=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7、是什么?7086=7908=54278=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2怎样计算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601603

8、030-0004800480-48002、独立计算10630=学生反馈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10630=318010630-318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发散教材P48做一做1、2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601603030-0004800480-4800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备课人:邓翠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第51页例3教学目

9、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620=6200=二、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2)204=80620=120104=406200=120054=20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10、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4、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

11、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5、应用规律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题三、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课后反思:第四、五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备课人:张焱审核人:王娟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例4、例5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