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11163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摘要:建筑节能是建筑节能是整个建筑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指建筑在 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 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 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 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 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 可持续发展正文:对人居环境的探讨,无论在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还是在提高人居舒适度,创 造新型的住宅建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

2、这个庞大的建筑领域,建筑能耗是 显而易见的,微小的能耗变化,都将决定对能源的如何分配 .在不同区位下,采取的节 能措施也不尽相同,对地域技术的研究同样是首要面临的关健性问题建筑节能是整个建筑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 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 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 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 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 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

3、能源浪费 又十分严重,如我国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我们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 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 是他们的34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过去由于我们的节能意识淡薄,致 使房屋设计不合理,只强调工程的初始投资,而很少考虑建成后的日常运行能耗和 费用,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建造房屋时,没有重视建筑节能,建筑设计保温标准偏低, 加上设备效率不高,运行管理不善等等,导致了能量的严重流失和浪费。如果听任 这种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 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

4、不组织大规 模的旧房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知耻而后勇!了解我国建筑能耗的现 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觉得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把建筑节能作为我 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保证和提高建筑舒适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能源, 尽量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1.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 能源日趋枯竭,人类将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 力、太阳能、核能,而我国的能源问题更加严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1)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 (2 )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约占75%,全国年耗煤量已超过13亿t ;(3 )能源 资源分

5、布不均;( 4 )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 33%,比发达国家 低10%。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 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 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多亿m2,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 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 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 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2、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建筑节能设计是全面的建筑节能中一个 很重要的环节,有利于从源头

6、上杜绝能源的消耗。2.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 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 能的目的。2.1.1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 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 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2.1.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 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

7、要方 法为:( 1)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 遮阳、降噪;( 2)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 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2.1.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 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像蒙古包的 圆形平面,圆锥形屋顶能有效地适应草原的恶劣气候,起到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 抵抗风沙的效果;对于沿海湿热地区,引入自然通风对节能非常重要,在规划布局 上,可以通过建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即使在无风时也能形成通风, 在建筑体型设计上

8、形成风洞,使自然风在其中回旋,得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从而达 到节能的目的。2.2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 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来更好地利用 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2.2.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 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 加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 果。2.2.1.1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

9、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措施为:(1)采用 坡屋顶;(2)加强屋面保温措施;(3)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2.2.1.2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 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2.2.1.3建筑外围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 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如寒冷地区的夹心墙体设计、被动 式太阳房中各种蓄热墙体(如水墙)设计、巴格达地区为了适应当地干热气候条件在 墙体中的风口设计等。2.2.1.4建筑门窗的节能设

10、计。据统计资料,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 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解决好门窗节能的问题相当重要。2.2.1.5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也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1)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2)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 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 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3)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4)门、 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 5)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 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 窗

11、的热工性能;(6)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 填充保温材料。2.2.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 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 达到节能目的。2.2.3选用建筑节能材料。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 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 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如新型保温材料、 防水材料在墙体屋顶中的应用,达到了更好的保温防潮效果;新型透光隔热玻璃(如 Low

12、-E玻璃等)在门窗中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采用可调节的铝材 遮阳板,达到遮阳的目的。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已制定了 公共163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 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 定;在具体实践中还必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 门、用户等各个环节,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地、严格地采 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 处。1. 结语 节约能源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 定快速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重要 依据。参考文献:1 谢浩 张伦林 讨论设计节能问题 2008.9.122 彭涛 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材料问题 2008.103 王瑞 建筑节能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