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109014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沂大学2013 届本科毕业论文2013届 分 类 号:I106.4 单位代码:10452本科毕业论文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4月10日1摘 要阿Q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两个的形象分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论题,以影响研究为前提,从平行研究角度来探讨两者同中之异,可以发现:他们同是游荡者但根源不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内在动因不同,同是悲剧性人物但是内在质地各异,同是边缘人但走向边缘化的原因迥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两个文学形象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有差异,一方面则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经由此比较

2、,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这两个文学形象的认知,也能帮助人们了解到秉持“拿来主义”,创造性地借鉴、吸收异域文学质素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堂吉诃德;阿Q;形象比较;文化交流 Abstract Ah Q and Don Quixote are two famous characters in the worlds literature history .Their profile analysis has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academic concern .On the premise of impact stud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3、of parallel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in the sam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y are both rogues but the root is different. They both believe in spiritual victory but the inner motivation is different. They are both tragic figures but the inner texture is different. They are both marginal person

4、 but the reason to marginalization is different. Investigating its reason,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of two literary images is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is different. By the comparison, 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our percepti

5、on of the two literary images, but also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pycat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reatively reference and absorb the foreign literature quality. Keywords:Ah Q;Don Quixote ;Image to compare;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目录一、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同中之异.1 (一)同属于游荡者但根源各异.1 (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动因各异.2 (三)

6、同是悲剧性人物但质地各异.3 (四)同是边缘人但原因迥异.5二、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同中之异的原因探析.7 (一)两个文学形象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7 (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8三、结语.8注释. .10参考文献.10谢辞 . 11III 阿Q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1里面的主人公,他以精神胜利法为人们所熟知。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长篇同名小说堂吉诃德2里面的主人公,他的疯癫荒唐被人们所嘲笑。他们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创作动机下所产生的不同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两者虽时代背景、身份地位不同,个性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是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

7、比较分析,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一、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的同中之异(一)同属于游荡者但根源各异堂吉诃德和阿Q正传这两部小说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游走反映社会的一个侧面,从行动轨迹上来看、从身份的界定上来说都属于游荡者,但他们游荡的根源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地道的中国式农民,有着纯粹的小农意识,自私、愚昧、无知。他只求自身安稳,能自保,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但他无依无靠,无亲无故,只能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游荡,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未庄呆不下去就去城

8、里,城里混不住了就回未庄,无牵无挂的游荡于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上。躯体的游荡只为填饱肚子,于人没有任何益处与危害。 堂吉诃德是一个西班牙的乡村绅士,有家有一定的资产还有佣人,生活虽不算奢华富裕,但有吃有穿,有人管家,有人伺候,也还称得上是个老爷。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他喜欢的书。一个上了年纪的乡绅,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或许,正因为上了年纪、碌碌无为,更深觉生活的无聊,更渴望激情与传奇,也更渴望冒险与刺激。这样,骑士小说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3他沉迷于其中,似乎不在于小说“那晶莹剔透的文笔,曲折委婉的妙语”,而在于生活的无趣与对激情渴求的向往之心。所以他找出一个祖上留下来的头盔,骑上一匹瘦马,带

9、上一个随从,开始了骑士游侠流浪的生活。他的目标是献身做游侠骑士,济世救人,干一番在他心目中所谓的万世流芳的大事业。所以他为自己制定了伟大的目标,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去游荡,这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不享受,却去睡荒野、被公爵夫妇耍弄,牙齿被打掉了,肋骨被打断了,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而游荡,为了铲除人间的不平事而甘愿受折磨,这是一种精神的游荡,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所以,阿Q的游荡是一种为满足基本生存而进行的游荡,而堂吉诃德则是为满足信念、理想而进行的游荡。阿Q是堂吉诃德的一个反衬,更衬托出阿Q的庸俗与作为一个旧式中国农民的无奈。(二)都崇信“精神胜利”但动因各异 从精神层

10、面上讲,阿Q和堂吉诃德都有精神胜利法4,但成因和内涵却不一样。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用精神上胜利的假象来掩盖和否认事实上的失败,以取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恩格斯说:“人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目前的绝望处境,并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 。”5 阿Q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失败者,但他却不肯正视现实,而以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所,只能寄住土谷祠;他一字不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到处打短工为生,是一个过着半流浪生活的雇农;他孤苦伶仃,没有强壮的体魄,甚至连他非常

11、渺视的王胡也打不过;他无名无姓,没有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甚至没有亲戚,没有人关心他,未庄的人仅是活忙时想起他,活一完就把他忘了。为了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阿Q需要与外界相连,寻求一种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以确保生存,这就需要从自我走向社会,融入一个集体。但就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阿Q却常常遭到打击,加上他孤零零一人,缺少母爱、亲情、友爱,没有人肯真心帮助他,所以终日奔波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阿Q是多么渴望安全感,渴望获得爱的满足以避免孤独啊!可是,当时的未庄,阿Q面对的是冷漠、无聊、势利、等级压制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阿Q无论在能力特性还是在体制特性上都属于劣势,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只能处处采取人

12、际防御策略和相应的心理内部防御策略,试图以此来对付软弱、无能、孤独等感觉。应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未庄”这样一个冷漠无爱的环境中酝酿出来的,阿Q为了像其他人一样生存,不得不在日常行为模式中采取“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防卫策略,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本能的反应。 堂吉诃德却大不相同。他衣食无忧,看骑士小说入了迷,书中这样描述:“他全神贯注于书中,每天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又到早上,他都沉湎于书中;这样,睡得少,读的多,致使他脑力枯竭,失去了理智。他的想象中全是他读过的书里的东西,什么魔法、吵架、搏斗、挑战、伤口、献殷勤、爱情、苦恼以及各种各样难以忍受的废话,并且,这些东西是那么地令他着魔,以

13、至于他相信,这全部虚构出来的东西和想象是真实的。对他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具有真实性了。”2P25他是完全的把现实和想象颠倒了,把想象看作是完全的真实世界,把现实看作是虚幻的想象世界,所以才有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疯子都不会产生的最奇怪的想法,做骑士,戴上全副盔甲,坐在马背上,漫游世界,寻求冒险,把他所看的书中那些周游世界的骑士通常所做的事付诸于实践,书中这样描绘他的志向:“纠正每一件错事,在一个接一个的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到最后,他就准备去收获永恒的声誉和名望。”2P53正是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带动他去“降妖除魔”: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