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100194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奥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奥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奥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奥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奥数专题(三)高斯求和例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13515)12(115)8212768(厘米2)。(2)火柴棍的数目为369+24(324)82=108(根)。答: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768厘米2,整个图形由108根火柴摆成。例6 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

2、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分析与解:一只球变成3只球,实际上多了2只球。第一次多了2只球,第二次多了22只球第十次多了210只球。因此拿了十次后,多了21222102(1210)255110(只)。加上原有的3只球,盒子里共有球1103113(只)。综合列式为:(3-1)(1210)32(110)1023113(只)。练习31.计算下列各题:(1)246200;(2)17192139;(3)58111450;(4)3101724101。2.求首项

3、是5,末项是93,公差是4的等差数列的和。3.求首项是1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30项的和。4.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5.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6.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小学五年级奥数教案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探究活动1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利用转化及割补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教学重点: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求解教学难点:观察转化后

4、的“变”与“不变”(形状、面积发生变化,但是周长不变)教学关键:画图观察教具准备:三角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教学过程:(40分钟)一、复习导入(5分钟)1、我们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请你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2、看图:在练习本上写出周长和面积3、汇报。同时了解一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如何。二、新授(探究13)(30分钟)(一)、学习探究活动1求ABEFGD的周长和面积。图形ABEFGD是由一个长方形ABCD和一个正方形CEFG拼成的。AB10cmBE10cmDG4cm1、黑板上画出图形。2、让学生默读几遍题,要求看图就能够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提问:看图说出

5、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把文字部分擦除。(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题意,为讲题打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4、两个人互相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5、自己试着解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方法及学生的水平。6、汇报同时讲解方法一:直接求:ABDCCGDCDG1046cmBC1064cmADBC4cmABEFGD周长ABBEEFGFDGAD1010664440cmABEFGD面积ABCD面积GCEF面积1046676cm方法二:转化后求解GFDG4cmDGGF6cmABEG是一个正方形所以:ABEFGD的周长就是ABEG的周长10440cm(转化后周长没有发生变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

6、形)不规则图形ABEFGD转化为正方形ABEG后面积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长方形DGFG的面积,因此求ABEFGD的面积要用正方形ABEG的面积减去长方形DGFG的面积。因此ABEFGD面积ABEG的面积DGFG的面积10104676cm7、讲解后让学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同时把黑板上的答案擦除,让学生看图再在练习本上做一遍此题,加深理解。8、置疑。(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其它看法的可以提出来)(二)、学习探究活动2求ABEFGD的周长和面积。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9cm,宽5cm。1、黑板上画出图形。同时用教具演示。2、让学生默读几遍题,要求看图就能够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提问:看图说出题

7、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把文字部分擦除。4、两个人互相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5、自己试着解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方法及学生的水平。6、汇报同时讲解(因为有了前一道题的基础,所以本题重点让学生分析转化后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发生变化)7、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因为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因此有很多解法。如:方法三:95255方法四:9545(三)、学习探究活动3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图中有六个正方形,较小的正方形都是由较大的正方形的四边中点连接而成。已知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那么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黑板上画出图形。2.让学生默读几遍题,要求看图就能够说出题中的已知条

8、件和问题。3.提问:看图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把文字部分擦除。4.两个人互相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5.自己试着解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方法及学生的水平。6.对于这种题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到束手无策,因此老师要抓住此题的关键,先降低此题的难度。只画两个正方形先求黄色正方形的面积,做辅助线。学生可以轻易地求出黄色正方形的面积是蓝色正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找出规律:连接正方形的中点所组成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因此原题的面积可以迎刃而解:1010222223.125平方厘米6、置疑。三、练习(4分钟)P6-2四、总结(1分钟)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怎么的解体方法?把你学

9、会的技能跟老对说一说。三年级仁华数学课本五:找简单数列的规律(上册)奥数练习:牛顿的“牛吃草问题”(六年级)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书。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题目,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 “牛顿问题”是这样的:“有一牧场,已知养牛27头,6天把草吃尽;养牛23头,9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把一头牛一天所吃的牧草看作1,那么就有: (1)27头牛6天所吃的牧草为:276162 (这162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6天新长的草。) (2)23头牛9天所吃的牧草为:23920

10、7 (这207包括牧场原有的草和9天新长的草。) (3)1天新长的草为:(207162)(96)15 (4)牧场上原有的草为:27615672 (5)每天新长的草足够15头牛吃,21头牛减去15头,剩下6头吃原牧场的草:72(2115)72612(天) 所以养21头牛,12天才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 请你算一算。 有一牧场,如果养25只羊,8天可以把草吃尽;养21只羊,12天把草吃尽。如果养15只羊,几天能把牧场上不断生长的草吃尽呢?奥数讲座:第9讲 盈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问题:一定数量的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多一些,物品就不够;每人少一些,物品就有余。盈亏问题就是在已知亏盈的情况下

11、来确定物品总数和参加分配的人数。这是一类典型问题,有很好的对应方法。 例1猴大王对优秀小猴奖励桃子,每只好小猴奖给12桃,桃子总数不够,有只好小猴得不到桃;改为每只好小猴奖给10桃,桃子有余,余出的桃还可奖励3只好小猴。问有多少好小猴及多少桃? 分析桃子总数与优秀小猴总数都是确定不变的。按第一种奖励法,桃子总数缺12桃。按第二种奖励法,桃子总数余103=3(桃)。总数之差是由单个好猴的奖励数改变引出来的。每只好猴差12-102(桃)。由要求的总桃数不同,可求出好猴数,进而求出桃的总数。 解好猴数 (121103)(12-10) 422 21(只) 桃子总数 12(21-1) 1220 240(

12、个) 答有21只好小猴,240个桃子。 例2有一队小朋友到山上去种一批树,如果每人都种16株,还有24株树没有种;如果每人都种19株,还有6株树没有种。每人需种多少株树正好把树都种完? 分析树的总数与种树的小朋友人数是确定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未种的树的总数相差246=18(株)。两个阶段每人种树数相差19-16=3(株)。由此确定种树的人数就很容易了。人数算出后,可按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情况计算出树的总数。然后求每人的平均种树数。 解种树人数(246)(1916) 183 6(位) 树的总数16624 9624 =120(株) 平均每人种树 120620(株) 答每人需种20株树正好把树都种

13、完。 小学二年级课题倒推法解应用题、列表法解应用题知识点1、用倒推法的方法,根据加减互逆,乘除互逆的关系,正确解答。2、运用列表法,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求出问题。教学目标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教 学 内 容第一课时【典型例题】例1、小红问妈妈多大年龄,妈妈说:“把我的年龄加10,然后乘5,减去25,再除以2,恰巧是100岁。”小红妈妈的年龄是多大?解题策略: 题目中最后一步是除以2得100岁,说明除以2前就是1002=200,减了25是200,那么不减25就是200+25=225,同样的,不用乘5就是2255=45,不加10就是45-10=35,这样,就得到了小红妈妈的年龄是35岁。例2、一个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最后结果是6,这个数是几?解题策略: 最后一步是除以6得出的6,说明除以6前是66=36,减去了6得36,那么不减6前就是36+6=42,同样,不乘6前是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