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095211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武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武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武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武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实虚词 ,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 ,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重点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

2、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 ,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 ,苏武历尽艰辛 ,持节不屈 ,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知识链接 1、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 ,字孟坚 ,汉族 ,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 ,迁为郎 ,典校秘书 ,潜心二十余年 ,修成?汉书? ,当世重之 ,迁玄武司马 ,撰?白虎通德论? ,征匈奴为中护军 ,兵败受牵连 ,死狱中 ,善辞赋 ,有?两都赋?等。

3、2、?汉书?简介 ?汉书? ,又称?前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 ,志十篇 ,传七十篇 ,共一百篇。 三、自主学习 1、字音字形 栘y中 数shu通使 且鞮jd侯 丈人行hng 遗(wi)单于 缑(gu)王 昆邪hn y王 浞(zhu)野侯 阏氏(yn zh) 左伊秩訾(z) 煴(yn)火

4、膏(go)草野 啮(ni)雪 旃(zhn)毛 牧羝d 纺缴zhu 檠(qng)弓弩 棫(y)阳宫 斧钺(yu) 2、通假字 女为人臣子 ,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 女 ,通“汝 ,你;畔 ,通“叛 ,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数日不死 旃 ,通“毡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 ,收藏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 ,通“无 ,没有 因泣下沾衿 ,与武决去 衿 ,通“襟 ,衣襟;决 ,通“诀 ,诀别 ,辞别 单于召会武官属 ,前以降及物故 以 ,通“已 ,已经 3、词类活用 宜皆降之 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 ,舆归营 舆 ,名词用作动词

5、:用车子拉 单于壮其节 ,朝夕遣人候问武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 ,以为壮美 空以身膏草野 ,谁复知之! 膏 ,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反欲斗两主 ,观祸败 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天雨雪 ,武卧啮雪 雨 ,名词用作动词:下 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乳 ,名词用作动词:生育 ,生子 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杖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 ,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4、古今异义 匈奴使来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当;今义:差不多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长辈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吾母与弟在汉 ,幸蒙其赏赐 古

6、义:照顾;今义:奖赏赐予 张胜许之 ,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会论虞常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 ,筹划 武使匈奴 ,明年 ,陵降 ,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阳陵 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 且陛下春秋高 ,法令亡常 古义: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父子亡功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成全 ,提拔;今义:业绩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老实、老实 5、特殊句式 汉天子 ,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

7、骄 ,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 ,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 ,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 ,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 ,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四、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依照例如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 ,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 ,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 ,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 ,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 ,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 ,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 ,忠贞如一。

8、 9、汉匈和亲 ,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 ,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局部?各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是1、2段 ,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 ,以通两国之好 ,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局部是文章第38段 ,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 ,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 ,再写卫律威逼利诱 ,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 ,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局部是第9、10段 ,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 ,苏武终得重见天日 ,重归祖国 3、苏

9、武出使前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 ,起了什么作用? 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 ,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 ,互扣对方使节 ,处于敌对状态。单于即位后 ,担忧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 ,互遣被扣留使臣。在此情形下 ,苏武率团出使匈奴 ,担起了议和的重任。但此时汉朝与匈奴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 ,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 ,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的 ,但他仍毅然出行 ,这就为苏武被扣埋下伏笔。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那么。我们不难明白 ,匈奴对苏

10、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 ,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 ,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 ,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 ,苏武意识到 ,一旦被匈奴审讯 ,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 ,所以要自杀以防止受审。 后来 ,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 ,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 ,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 ,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 ,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对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

11、者的身份 ,所以他“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 ,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 ,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 ,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 ,苏武“当相坐 ,来胁迫他 ,遭拒绝后 ,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 ,然“武不动。威逼不成 ,又以“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 ,马畜弥山 ,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那么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 ,在饮酒叙谈之中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 ,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

12、妇年少 ,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 ,两男一女 ,今复十余年 ,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 ,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 ,何久自苦假设此?显得推心置腹 ,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 ,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 ,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 ,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 ,本是无气节的武夫 ,希冀献功的小人 ,并无是非标准 ,惟利是图 ,所以丑态百出 ,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 ,曾为汉朝立下战功 ,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 ,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

13、襟 ,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 ,苏武的答复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 ,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 ,但已经投降 ,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 ,可耻的叛徒 ,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 ,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 ,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 ,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 ,苏武的答复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劣 ,态度傲慢 ,苏武对其威逼“不动 ,对其利诱那么“不应 ,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 ,苏武终于忍无可忍 ,“骂律 ,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那么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 ,“至海上“

14、为武置酒设乐 ,苏武全然不为所动 ,称李陵为“王 ,划清二人的关系 ,说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答复表现了苏武爱憎清楚、立场坚决、大义凛然的品格。 7、请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 ,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 ,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 ,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 ,但他意志不够坚决 ,对国家不够忠诚 ,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 ,而后又懊悔不已 ,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决。 8、小结苏武的人物形象 不管是威逼利诱 ,死的威胁 ,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 ,都打

15、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 ,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决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9、请结合课堂探究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比照映衬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 ,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 ,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 ,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卖国求荣 ,阴险狡诈 ,气焰嚣张 ,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 ,忠贞不二 ,不卑不亢一身正气 ,光明磊落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 ,意志不坚 ,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无怨无悔 2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 ,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