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09364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文学院1202班李雅婷121040063语言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 百家就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一方面,先秦儒、墨、道诸家都肯定语言的媒介作用和工具价值, 都重视语言对于现买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儒、墨、道诸家因各自思想旨趣的殊异,在语 言观上又表现出咨不常日同的特点,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 的语言观则具有功利主义和语言学的意义,而道家的语言观则是一种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语言 观,具有超语言学的特点。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语言观是功利主义和语言学意义 上的语言观;道家语言观是语言哲

2、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儒家重正名,正名救礼;墨家重予名, 因实制名;道家重无名,无名名道。儒家慎言、质实无华,辞达而已;墨家重言,言必有利, 言必立仪;道家善言,以言达道,文辞美富。儒家言传而身教,重建礼教;墨家强枯而不舍, 上说下教;道家行不言之教,妙悟玄理。儒家为礼制辩,为先圣先贤辩;墨家为功利辩,为 辩而辩;道家为“不辩”辩,为“辩无胜”辩。儒家之言说是对统治者说,对执政者说;墨 家之言说是对天下人说;道家之言说多是僻处自说。综合上述,道家最先区分了指谓本体世 界和现象世界的“常名”与“名”,并认为本体世界有难以把握的一面,对“可说的”和“不 可说”的作了哲学的划界。道家以言泯言、以辩去辩的

3、超语言学态度较之于其他诸家正是一 种哲学的态度,富于形而上的意味。道家语言观强调“无言”并不仅仅是针对语言的局限性, “无言”正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无为是道的一种存在方式),“无言”实具本体论意义。可 以说,道家语言观是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荀子揭示了语言在社会发展中草创之时的任意性#使用中的约定性,交流中的同一性, 统治中的秩序性,以及发展中的因循性与创新性。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思想 与现代语言学理论几乎不谋而合。但是,荀子的语言观终究是附庸于政治伦理思想的,他更 为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政治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尽管如此,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精要入 微的分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

4、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古典语言学的建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在中国现代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中,语言学家王力强调了荀子的语言社会观。语 言的继承发展观以及语言变异观,肯定了作为哲学家的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尤其值 得关注的是荀子对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地域变体以及社会变体的阐述,为我们研究古代 社会结构与语言的共变关系,追溯共同语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历史的渊源和佐证。荀子的这些 经典的语言观也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导向路标。墨子的语言观洞悉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攻击墨家最厉害、甚至使用言辞达致谩骂地 步的孟子也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正因为墨家有强烈地献身社会、阻 止战争、尊贤尚

5、同的意识,在对语言的功能认识方面,也就比较多地强调利用语言为现实社 会服务。如墨子指出:“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也, 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非命下)而且发言用语还得有针对性。“凡入 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 音湛湎,则语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 非攻。”(鲁问)在此基础上,墨子还提出了言语运用的一个基本准则:“凡言凡动,利于 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 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

6、厉者舍之。”(贵义)墨子是很看重言语的宣传 价值的。如鲁问中载:“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 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 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再比如他指 出:“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 (公孟)这样的思想墨子曾多 处表述,显示了他十分注重借助语言所进行的社会教化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将善言辞看作 贤士们的重要品行能力,劝导主政者要尚贤纳士,以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他指出:“贤良 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

7、富之,贵 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尚贤上)特别难得的是,墨子还 看到了语言的普遍工具特性。比如他在反驳公孟子的“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观点时说:“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 也。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管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 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公孟)这段话里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有 人认为,墨子从夏,孔子从周。其实墨子并非胶柱鼓瑟,强调复古。二是认为语言形式本身 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参考文献:1.朱喆.儒、道、墨语言观比较研究.A武汉大学学报.2000-3:第53期2康常建.论荀子的语言观N.殷都学刊.1998:第92期3崔应贤.论墨子的语言观A.郑州大学学报.2006.11:第6期4.刘永凯.老子与孔子的语言观比较A.孔子研究.2011: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