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091667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传导读及阅读练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 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 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 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 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内容简介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 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

2、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 小城作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 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 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 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一一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 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 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

3、演了 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 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 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 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 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一一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 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 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

4、,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 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 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 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 聚焦点,描绘了 “我家”的后花园。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

5、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 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 惨的故事。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 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 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 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

6、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 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 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 家一一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一一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 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 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 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

7、间应 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 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人物介绍“我”“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我”长到4、5岁,祖父就快70 了。“我”是个 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我”家住了五间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 热闹,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 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他

8、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 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 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有二伯有二伯是长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没有工钱,“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 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还是一无所有。 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 入。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喜欢和大黄狗谈天。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 北阿Q。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 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

9、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 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掌柜的”。这个“二东家”不敢反抗 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 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 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 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祖父“我”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个长得很 高的人,身体很健康,

10、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 每喜欢开个玩笑。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小团圆媳妇一个仅仅12岁而被称作14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 “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 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呼兰河传主题思想:小城故事一国民灵魂的挽唱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 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

11、灵魂改造的挽唱。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 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 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 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呼兰小镇民众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 饭,就是一年”,这就是农耕时期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横 下一心的壮举和并不幽默的自嘲中蕴含着贫穷落后给予他们怎样沉重的辛酸。他们的生存方式 是简单的,“冬天

12、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 一辈又一辈;他们的生活目的是简单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 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他们的人生要求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 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这种变形的善良, 使他们宽容一切丑恶而拒斥一切新生事物,胡家婆婆“为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 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 子,违背了“媒妁之言”的

13、封建传统,于是乡邻们冒着严寒去“探访”、“作论”、“作传”、 大兴舆论挞伐,结果王大姑娘在冷清的秋夜死了,善良的人们又用舌头将这个青年女子虐杀了。该故事发生人间悲剧的深刻性在于屠戮她们的不是地主阶级,而是那些和她们处于同一阶 级的“善心”的婆婆、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人们,而这些“吃人”的奴隶却“善心”洋溢, 振振有词。封建落后思想摧残了他们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这再次证明了鲁迅先生精辟 的判断:“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 被吃。”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害人者,成了“无主 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他们毁灭了小团圆

14、媳妇的“美”,是他们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萧红的呼兰河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 深隐的文化层面。该小说中作为文化载体的主要有“大泥坑”、“跳大神”和“洗热水澡”。 这样的文化载体孕生了更具文化意味的主体一一“看客”群体。尤其将主体与载体结合起来, 更具有文化批判的历史厚度和哲学力度。萧红大书特书了晴雨时节“大泥坑”各种样态及其带 给人们的种种“快乐”,它既能满足人们看热闹的眼福和吃些死猪死鸡的口福,又能满足人们 茶余饭后的消遣、愉乐和谈资。试想如果没有它,小城的人们会失去多少乐趣而更显“寂寞”。 其实,它是小城人生原始状态的写真,“大泥坑实际上成了呼兰县

15、城的标志和象征。”成了小 城生活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削弱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魔障。” “跳大神”是东北早期普遍 流行的一种文化习俗。12岁的小团圆媳妇由于活泼开朗,婆家将她视为怪物,遵从“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的古训,进行残酷的规训。先是毒打,接着是“跳大神”,最后是一天连续洗三次“热水澡”。 那些东家的婶子、西家的大娘等“善心”的“看客”给她撕下了衣服,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 头,乐此不疲地狂喊着参与并欣赏这一壮举,小团圆媳妇真的被折磨得死去活来。那些“看客” 们“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 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

16、去了,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 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奥秘。”结果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了。“看客们”津津乐道 地欣赏“呼兰河”的各种景致。“大泥坑”的种种悲喜他们绕有兴致地看;妇女追打自己的孩 子他们绕有兴致地看;跳井的、上吊的他们绕有兴致地看;卖麻花、卖豆腐的他们绕有兴致地 看;冯歪嘴子的女人和小孩他们绕有兴致地看。总之,“看”成了这些乡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娱乐方式以及传播流言绯闻的特有方 式。他们不仅麻木地看着他人的命运,而且也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看客”的书写,标志 着作家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野蛮陋习上,而且挺进了国民文化心理和人格深 层,提示了这些人内在生命力的枯萎。“萧红通过看客的众生相、社会相,画出了沉睡的 国民的灵魂,揭示了东北世世代代国民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一一对待生命、生活、命运的态度 和采取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及思维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