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庄子》二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089141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庄子》二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6、《庄子》二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庄子》二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庄子》二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庄子二则教学目的: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2、借鉴两篇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点:重视诵读,理解这两则寓言是如何表达意蕴、传递信息的。教学难点: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多角度的理解寓意。教学过程:一、生字识记倏(sh):极快地。如:倏地。沌(d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渻(sh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二、词语识记: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 恃:凭着,依靠。犹:仍然。 应:作

2、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 异:别的。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三、古文今译:浑沌之死(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

3、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呆若木鸡(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

4、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四、把握文章内容:1.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2. 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5、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五、写作特点:(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写作借鉴:两篇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六、布置作业:(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好心办坏事的情况。(2)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七、板书设计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