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0855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图

2、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古诗。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忆,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 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 7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藏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的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

4、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读出“幽”,后两句读出“喜”。 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妙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5、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突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导学: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

6、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比照,感受不同 1回忆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风光。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词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表达 “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

7、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照阅读,来感悟不同的诗词。即使写的是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一样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表达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

8、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展积累。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记事) 日暮客愁新(抒情) (所见) 比喻 诗中有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夏夜清幽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根底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根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妙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表达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