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8506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 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2 .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

2、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 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 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 可谓空灵入妙。D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 “向 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

3、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 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 山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

4、媒。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 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 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 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D、本诗

5、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 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 “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 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2 .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二、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 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 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 可谓空灵入妙。D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7、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解析】C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 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 山平羌江一一清溪一一三峡一一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8、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 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解析】C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 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B、“入”和“

9、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 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A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三、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

10、,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 诗人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 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 清朗秀美的意境。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 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 “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 的一种动中之景?)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11、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2、。【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 ,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 两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 “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 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 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 慨。2、对杜甫

13、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 怆。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中,“寻常见” “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 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 “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D.全诗既流

14、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三、赏析简答题: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寻常” “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5【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 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 ,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二、赏析选择题

15、: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 “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 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 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 慨。【解析】C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照 反衬手法。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 怆。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解析】D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 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